在西藏有一个传说,牧民扎西央宗的母亲忽患恶疾,腹部右肋下出现一肿块,腹痛难忍,恶心、呕吐,甚至吐血,日渐衰弱(此症状现代医学称为肝癌),扎西央宗为给患有恶疾的母亲治病,依族中长者的指引上雪山采药。在雪山上他发现了一块刻有经文的石壁,惊异之余,扎西将经文拓下带回族中。经族中长者辨认,这是一组治疗恶疾的藏药组方。他随即按秘方采药,并按其中记载的秘法炮制,给久病卧床已奄奄一息的母亲服用。母亲服用后不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来。这个传奇故事从此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而那神奇的药丸也被后人誉为神药“回天丸”。
《四部医典》
1、“回天丸”与《四部医典》
1300多年前,公元8世纪的吐蕃王朝时代,西藏医学史上出现了一位最伟大的医学家和一部最好、最全、最优秀的医书,这就是宇妥·元丹贡布和他的《四部医典》。在这部医学著作中就记载有藏药秘方“回天丸”。
藏医学是少数民族医学中较为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中医文化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发展壮大的一种医学。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不仅带去了大量的医学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掌握各种技术的技工及医师,为藏医学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也为医籍的准确翻译和医学方法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宇妥·元丹贡布
2、宇妥·元丹贡布
元丹贡布自幼随父习医,后来从师于入藏的汉医东松嘎瓦(藏王赐名,意为“四方三界最好的人”),成为一代名医。他游历各地,学习各种医学知识,回藏后,花费了10年时间,于45岁时(公元753年)撰写完成了藏族医药学经典著作《四部医典》,这部医药学名著的问世也标志了藏医药学体系的形成。
《四部医典》的内容十分丰富,由“总则本集”、“论述本集”、“秘诀本集”、“后读本集”4部分组成。该书以药王与5个化身相互问答的形式成文,与汉族医学中《黄帝内经》的写作形式十分相像,行文为7字句或9字句的诗歌体裁,详尽论述了系统的医学知识,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方剂药物、炮制方法和预防等内容。这部医书后来成为历代藏医的必读书,是研究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因此,在藏族有“不读《四部医典》,不可为人医”之说。
千百年来,生活在世界屋脊雪域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藏族人民和历代藏医药学家们,创造性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不同角度了解、认识和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探索防病治病的理论与实践,寻找着对人体有效的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回天丸”一直沿用在藏区民间,据说藏族牧民常在脖子上挂一个小药囊,里面就藏有“回天丸”,长途朝拜的途中身体不支时,吃1丸就能起死回生,就像汉族的救心丹一样。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一秘方曾一度失传3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