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资讯政策 > 新闻报道 >

中医缘何得了“检查依赖征”? 中医院“西医化”

   新华网长沙5月8日电(记者 帅才)中医药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被人们称为“绿色医疗”。然而记者发现,“挂中医之牌,行西医之实”已成为部分中医院的真实写照。中医院热衷采购“高大上”的检查设备,一些中医大笔一挥,给患者开出各种检查单。

  设备依赖“袭”中医 患者直呼“吃不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的对面,等着你望闻问切,你却在埋头开化验单……”一位患者无奈地“吐槽”。

  在北京工作的白领王安美告诉记者:“我因月经不调,找北京一家中医院妇科医生看病,医生把脉后,让我做B超检查子宫和卵巢,又让我验血检查性激素6项,我说,之前在别的医院做过检查,医生非要我再做,她说,如果不检查她就没法开药。”

  外科、内科、妇科、皮肤科、儿科、耳鼻咽喉科、皮肤科……近日,记者走进湖南一家中医院发现,医院科室设置与西医如出一辙。

  中南大学分子药物与治疗研究所所长徐明认为,目前,一些中医不仅依赖诊疗设备,习惯给病人使用西药甚至抗生素,还习惯于拿起手术刀给病人做手术。

  一位不愿具名的老中医告诉记者:“相比中医传承和人才培养,医院更愿引进医疗设备,进口的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全自动分析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一些医院几年前全买齐了,买国产的还不过瘾,硬是要买进口的。”

  记者发现,相比西医接诊的危重病人多,检查多,中医使用“望闻问切”老一套的诊疗费用偏低。一些中医院为了寻求发展空间,抑制不住引进高端检查设备的冲动。

  一些患者认为,发挥中医药特色,结合先进科技手段为患者治病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打着“中西结合”的旗号,诊断完全靠“高大上”的设备,处方多为西药甚至是抗生素,不仅中医院被“西化”,还加剧了患者“看病贵”的问题。

  培养教育有偏差,防御检查是无奈

  全国中草药透皮吸收治未病工程执行秘书长范葵认为,相对西医的发展水平,一些中医院缺乏核心竞争力,服务领域不断被西医“蚕食”。一些中医院寻求发展空间时走上“以西补中”“以药养医”之路。中医院“西医化”倾向在治疗和用药上均有表现。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谭元生分析,首先,对于初次来中医院看病的病人,医生运用诊疗手段确诊是合理的,对于重症病人来说,精确诊断结果对于医生对症治疗必不可少。“毕竟单凭号脉,医生很难知道病人的肿瘤有多大,具体位置在哪。”

  其次,目前中医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注重中西结合,一些课程设置偏重于西医知识,忽略了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中医药诊疗知识,中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中医诊疗手段,主要的知识结构仍以西医为主,导致其偏向于使用西医的诊疗手段。

  第三,目前医患之间缺乏信任,而医疗纠纷乃至医疗事故的鉴定仍然以西医标准为主。如果医生该做的检查没做,该用的西药没用,一旦发生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医院就难辞其咎,陷入被动。因此做一些必要的检查,对于医生来说是迫不得已。

  传承保护、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缺一不可

  专家认为,中医院在诊疗的某一阶段运用西医先进的理念、方法和技术,并不等于“西化”。但中医若是盲目依靠先进诊疗技术,而忽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则是被科技所“绑架”,违背了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原则。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杨金生建议,应从国家层面制定并实施中医药传承和保护,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创办一批中医医院、教育培训中心、科研中心,塑造一批素质过硬的中医药民族品牌。

  徐明认为,保持和发扬中医的特色,关键在于培养中医人才。应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中医传统文化的传承。

  南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系教授李建民认为,运用先进科研成果助力传统中医药现代化,让中医药事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中药传统的熬药喝汤药方式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使得中药的剂型难以与西药抗衡,这也是影响中医药发展的“瓶颈”。应发展膏、丹、丸、散、汤剂等改良剂型,研究中医药透皮吸收新技术,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治疗需求。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