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资讯政策 > 新闻报道 >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中医药创新“拓荒牛”(2)

  1.“这辈子就搞这东西了”

  创建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等复杂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全新认识

  “别人搞运动,我自学中医。”与新中国同龄的吴以岭生于河北中医世家,上高一那年“文革”发生,学校停课,身为院长的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吴以岭回到家中,把父亲的医书当教材,借助一本《新华字典》,每天看到深夜12点以后。几年下来,他自学了中医学院教材和《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1970年父亲去世,他到公社卫生院,边学习边行医。

  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优异成绩考取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并于1979年考取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一枝奇葩,对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治疗具有独特的指导价值。尽管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络病已有提及,汉代名医张仲景创制了通络治疗络病方药,清代名医叶天士进一步加以发展。令人遗憾的是,络病理论始终未能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成为历史留给当代中医的重大课题。

  “这辈子就搞这东西了。”正在读研的吴以岭确立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他重读中医经典,把两千年来关于络病学的点滴论述一一摘录,做了满满一箱子卡片。

  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他到河北省中医院当了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一边看病一边继续研究络病。结合临床实践,他创建了络病研究的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建立起了络病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络病证治,创立了指导心脑血管病变治疗的脉络学说。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吴以岭主持的“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按照中医学术自身发展规律对络病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为络病学学科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属国内外创新性科研成果。”

  该项目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基础理论重大创新性成果,使医学界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了全新认识。

  2.“我的梦想是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

  良药救厄、广行于世,研制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做不出疗效就退市”

  1992年6月16日,吴以岭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辞掉了河北省中医院这个“铁饭碗”,创办了石家庄开发区医药研究所。靠租房办公的研究所,就是以岭药业的前身。

  吴以岭做出这种在当时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源于他“良药救厄、广行于世”的梦想:“我从30岁研究生毕业到60岁退休,平均每天看50个病人,就算一辈子不干其他任何事,顶多能诊治30多万个病人。把有效处方转化成创新中药,就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早在1986年,吴以岭就依据“络以通为用”的原则,研发出第一个专利新药通心络胶囊。他骑着自行车找了多家单位寻求合作,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决定自己搞产业化。

  如今,他已研制出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其中,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通心络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芪苈强心胶囊、治感冒防流感的连花清瘟胶囊等,均已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医保目录,并成为市场主导品牌。

  真金不怕火炼。为验证新药的疗效,吴以岭借鉴国际公认的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对研发的专利药物开展了10项临床循证研究,其中4项已经得出明确结果。比如,“通心络胶囊防治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心肌无复流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通心络的疗效比西药高20%,可明显改善心脏功能;“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参松养心治疗室性早搏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美西律,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63.5%,平均提高心室率7.09次/分钟,且无不良反应。

  做循证医学研究不仅费用高,还要冒“做不出疗效”的风险。对此,吴以岭很坦然:“做不出疗效就退市。我们搞新药就是为解除病人痛苦,如果没有确切疗效,就没有在市场存在的价值。”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