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还有一批“书医生”长年驻扎,他们是古籍修复师。记者采访时,正遇到该校古籍部副主任程茜在给古医书《药理近考》(清康熙·贞白堂刻本)“打补丁”:她戴着白手套,手拿镊子,挑起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纸片,再用毛笔蘸着特别调配的糨糊刷在纸片周围。
修复古书的流程相当繁复,需要经过拆线、打浆、补洞、喷平等十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十分考究,以一碗白色糨糊为例,糨糊原料是淀粉,如果调稠了,补的地方就很硬,调薄了,纸片又粘不住。程茜说:“做古书修复,一定要心静如水,稍有一丝躁动,就可能毁掉一部古籍。”
南京中医药大学线装古籍品种约占全国现存中医古籍品种的40%,其中不乏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清初精写精刻本等。古籍内容涉及中医经典、中医医案、诊治法则、中药方剂、综合医籍及临床各科等。
由于异常珍贵,这些古籍平时“养在深闺”,不轻易示人。此次开放,是让学生领略古籍的魅力,让所有学生都能受到经典的熏陶。
先人的智慧受用至今
“这部医书,是明代太医院医生必读的‘教科书’。”该校图书馆副馆长李文林指着《杏苑生春》介绍,这是现今存世的唯一一本明万历年间的医书,是该校古籍馆“镇馆之宝”。
该书记录了内、外、妇、儿、五官各科105种病症诊治药方。记者在现场翻阅了这部价值无法估量的医药古籍,“人参保肺汤:人参去芦、柴胡去芦、当归去芦……”这是一道养肺的药方。
“先人的智慧受用至今。这本书记载了明代临床流传下来的各种方子,如今在诊治类似病症时也经常被拿来参考。”李文林说。不仅是《杏苑生春》里记录的方子,其他古籍里记载的古方至今也仍能使用,只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对基础古方进行药味、剂量上的“加减”。在李文林看来,这就是中医古方的神奇之处,每个方子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并不是说照搬古方,而是吃透古方的精髓,对临床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