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资讯政策 > 新闻报道 >

上海市名中医:有些中医医院不姓“中”了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可一些中医医院西化乃至异化,似乎已不再姓“中”。昨天,上海中医药大学前校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严世芸等上海市名中医代表,直指当下中医医院以及中医医生存在这一令人堪忧的现象。

  据了解,目前国内的中医几乎完全引进西医办医模式,对两种模式的不同之处缺乏研究和实践。作为中医名师严苍山之子,现年75岁的严世芸从医从教已半个世纪,他认为中西医的医学思维、服务技术乃至价值观是有根本区别的,而相同的办医模式会导致中医走向另一面,甚至是反面。上海中医大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其忠表示,比如西医医院按身体部位或各种疾病将科室分类,而中医院并不适宜“五脏六腑”过度细分。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中医医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依据这样的逻辑:先想一想这是西医中的什么病,再从中药中找一找有什么对症的药。“开处方的虽是中医,用的灵魂却是西医。”严世芸教授举例说,眼下中医思维有被固化甚至僵化的趋势,所谓辨证分型似乎与西医病理分析如出一辙、一一对应,比如西医诊断肺炎分为四期,如今中医也有4个分型;又如胃痛中西医诊断也都分为4个型、4个期。

  事实上,传统中医反对“一方一样”,也就是一种病、一个方、一味药。但不少中医院医生施治时往往机械照搬:遇上出血就只会开止血药,不考虑中医还有“活血止血”、“行血止血”、“凉血止血”等不同疗法。严世芸指出,中医认为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人身上表现也不同,治疗也是因人而异、灵活个性的。李其忠教授也指出,中医医生不能对于所有感染都开清热解毒的药方,有时还应结合季节时令用药,比如秋燥时节就辅以养阴生津之药。

  严世芸、李其忠等认为,不看问诊对象,堆砌同样的方子,看似味味都是中药,未必是好中医;反过来,不开西药、不用现代仪器的,也未必是好中医。辩证地说,在当今医学界,中医有所变迁是正常的,即使名医大家也参考生化指标,也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疗效,但中医思维不能丢弃、不能弱化,应形成一种内生的自觉,回归中医本位,在传承中创新。(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徐瑞哲)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