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资讯政策 > 新闻报道 >

“中医外交”成中医药国际化重要推手(2)

  亟需加强国际中医健康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药的国际化首先要解决建设人才队伍问题,而我国中医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不争的事实,对于复合型中医国际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表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首先要解决语言国际化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目前拥有70个小语种专业,未来将开设100个小语种专业,为中医药国际发展培养更多的关键性语种复合型人才。

  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贾青顺表示,要推进中医外交,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国际化,首先要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技术优秀的国际中医人才队伍。“只有这样一支队伍不断活跃在国际健康交流的平台上,我们才能在世界卫生健康体系中真正拥有话语权,进而逐步形成以健康服务和可靠医疗为中心,相互交流互建、各国人民共享的健康命运共同体。”贾青顺说。据介绍,近年来山东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和社会资源,启动中医经典、经方、经验“三经传承”战略,培养了不少国际中医服务储备人才。

  而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邱德亮认为,建设海外中医药体验中心将成为中医药国际交流发展的新模式。海外中医药体验中心不仅可以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可以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与沿线国家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在海外推广中建立集食疗、美容、按摩、保健、中医为一体的完整医疗保健体系,从而形成品牌效应。”

  中医发展“走出去”还要“引进来”

  除了推动中医大夫“走出去”,还要把“洋患者”引进来。作为首都,北京不仅是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更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中医药人才,在中医医学、产业等多项领域均保持领先地位。

  “中医药区别于其他医药资源,同时具有三个纬度,一是具有医学科研特性,二是具有卫生服务特性,三是具有传统文化特性。”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副局长罗增刚表示,“北京作为中医药人才培训和教育的重地,汇集了大量的全国中医药科研优秀人才,在京科研技术人员占全国科研人员20%以上;同时,北京汇集了丰富的医疗资源,藏医、蒙医、回医等民族医药均齐聚此地;此外北京具有深厚的中医底蕴,具有数以万计的中医药文物遗存,这些都为北京打造中医药国际交往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根基。”

  罗增刚表示,未来北京还将建立三大平台,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国际交流发展。第一,建立以跨学科思想为主导的人才培养平台,着力培养懂技术、懂政策、懂理论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第二,打造一个以项目为抓手的资源整合平台,全面收集本市及国外中医药界合作需求和能力优势,积极促成中医药企事业单位和目标地区相关部门企业通力合作发展。第三,塑造一个以多维并举为目标的产事业结合平台,形成一条以科研能力为龙头、成果转化为动力、文化质量为主题、文化宣传为辅助的国际中医药交流蓝图。

  据悉,当天,还有诸多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学者带来了多场主题报告,以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使节对话。主题报告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司长王笑频作的“中医药与一带一路”主题报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冰作的“中药和我们的生活”主题报告;云南省中医管理局局长郑进作的“互联互通,文化先行-云南跨境民族医药交流介绍”主题报告;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作的“配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加快甘肃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主题报告;内蒙古卫生和计生委副主任乌兰作的“蒙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介绍”主题报告;福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阮诗玮作的“把握历史机遇,发挥地缘优势,推动中医药与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主题报告;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办主任陈栋材作的“湖南中医药国际合作的现状和发展设想”主题报告;四川省中医药大学医院管理会主任钟森作的“‘一带一路’中医梦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初探”主题报告;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查学安作的“推进佤医佤药科学研究,加强民族医药国际交流”主题报告等。(晏珊)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