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话精诚 杏林写丹心——记甘于奉献、不图名利的老中医李伯藩(3)
时间:2014-04-27 13:30 来源:国医在线整理 作者:岐黄 点击:次
问——杏林一生谱传奇 没有一句豪言,不图一丝名利,医治好他的病患者,为他们解除病痛的折磨,使他们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李伯藩平凡而永恒的志向!几十年来,他用无言的行动,充实了“苍生大医”的深厚内涵,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 生长在中医世家的李伯藩,自小就灵气十足,做事倔强执著,稍长后,便一心一意钻在医学上,深得其父李子宽的偏爱,继承了父亲德艺双馨的精湛医术和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1958年,他进入宾川县牛井联合诊所工作时,年仅十八岁。1960年,父子俩同时转到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父亲李子宽这位名典中国中医名家的耳濡目染,造就了李伯藩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传奇人生。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者利万物而有静。……”水滋润了万物而从不夸耀,永远处在最低的位置,所以老子说它近乎于道了。 李伯藩也近乎于道了,他如清澈流淌的小溪,无声壮大着宾川中医这片蓝色的海洋。 1963年,李伯藩被组织派到最偏僻的贫特困山区拉乌彝族乡,做了那里的第一位医生。在大山深处,他走村串寨行医救人,同乡亲们一起建立起了拉乌卫生院,把人生最美好的10年青春岁月无私地奉献给大山里的少数民族群众。 李伯藩的医学造诣进一步得到升华,在于他潜心研读了中医经典名著,系统总结了祖辈几代人的临床经验,摸索出了一套治疗各类癌肿和疑难杂症的验方,将数以百计的曾下了病危通知书的险恶重症患者从“死亡线” 上拉了回来。 李伯藩富有团队精神,他有了本领、出了名,并不站在高处孤芳自赏,而是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中医国学经典和自己的宝贵经验,悉数传授给身边的同事和自己的徒弟,使中医传统文化在宾川这块热土上得以传承和发展。 1982年,卫生部衡阳会议“全面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春风拂动了宾川,李伯藩提出了创办宾川县中医院的构想,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同意。经组织批准,李伯藩出任县中医院院长,踏上了白手起家创办县中医院的历程,连中医院账号开户时存的20块钱,都是他向私人借的。1982年11月24日宾川县中医院挂牌时,仅有几间旧瓦房。从创立到李伯藩退休的24年时间里,县中医院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迅速发展壮大,为宾川县赢得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称号奠定了坚实基础。 李伯藩当宾川县中医院院长15年间,没有用公款吃过一顿饭,上级来人请到家里来吃,他卸任时“院长基金”没有动用过一分钱。 李伯藩当院长15年过去了,县中医院从过去单一的大内科发展为有内科、骨伤科、按摩科、针灸科、妇科等现代化科室,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门诊楼和住院部。他培养的学生多达70多人,全部成了中医业务骨干,有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有的当了院长、副院长,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卫生部中医司司长付世龙视察宾川中医院后赞扬说:“宾川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扬小科之长,解决了后继乏人、后继乏术的问题。” 时任大理州委书记的尹俊同志视察县中医院后,深有感触地说:“宾川中医院是一步一个脚印艰辛地走过来的。” 2006年6月29日,已延长了五年多工作时间的李伯藩退休了。消息一出,州内、省内甚至省外的大医院纷纷派人找到他,要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任由他们磨破嘴皮,都被李伯藩婉言谢绝了。 面对种种“诱惑”,李伯藩只是淡淡地说:“钱,生没有带来,死也带不去,政府给的退休工资已足够用了,我哪儿也不去,我在宾川工作了几十年,服务的病人同样很多。” 有人在离开时不解地说:“你们宾川的李伯藩是不是老年痴呆了?” 对此,李伯藩笑而不答。这种笑,对于骨子里都渗透着中华传统中医文化细胞的李伯藩来说,是何等的有力,不亚于于无声处的那一声惊雷;这种笑,对于悬壶一世却清贫一生的李伯藩来说,是何等的高尚,是对那些说话做事都充溢着“铜臭味”的人的一种无言的回复。 李伯藩所奉行和坚守的崇高医德和职业精神,使人们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再现与弘扬。 (责任编辑:张小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