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南医学 > 云台会·中医药 > 交流合作 >

李世辉副校长在第三届云台会分会——云台中医药合作与开发产业对接会上的发言

  各位来宾:

  上午好!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两届云台会,使两地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扩大了两地经贸合作规模。云台会的举办,进一步深化了云南和台湾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云台合作新空间,实现了云台携手,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是动植物和药物资源的富集区,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独有少数民族),民族医药优势突出。天然药物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白药系列、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青蒿素系列等知名品牌的中药、民族药。学校植根于享有“动植物王国,天然药物宝库”美誉的云南中医药沃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我校近年来围绕云岭医药开展的人才培养及研究工作成为亮点,对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天我很荣幸代表云南中医学院,为到场的各位嘉宾介绍我校中医药教育的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云南中医学院创建于1960年,是全国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留学生招收资格,是云南省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13年中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

  我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护理学院、民族医药学院、中药学院、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11个二级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和体育部2个教学部。实验中心和图书馆2个教辅部门。

  拥有12所附属医院、9所教学医院、33所实习医院、11个西医临床教学基地,56个药学类实习基地。

  学校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22个二级学科;临床医学及中药学获得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云南大学合作,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目前,学校设有以中医学、中药学为主体,涉及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20个,形成了中医药学科优势明显,医、理、工、管多学科交叉渗透与协调发展的格局。

  目前,我校开设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护理学、中药资源与开发、市场营销、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药学、傣医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医疗实验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物制剂、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应用心理学和康复治疗学20个专业。

  按照“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和“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发挥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全面加强专业建设。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中医、中药,省级重点专业5个:中医、针灸、制药工程、中西医临床、中药资源与开发,重点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1.25%;2012年新申报了傣医学,“傣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实践”获第七届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傣医药理论的整理研究”项目荣获2009年度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首次梳理和总结出了我国傣医药的基本发展史,丰富和完善了傣医理论,形成了傣医药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编写并出版了《傣医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经典选读》等我国首套傣医药高等教育教材,为傣医学专业开办奠定了基础。

  近5年来,我校共承担国家级项目47项,省部级项目147项,年均科研经费1236.54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其中,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此外,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学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立项建设项目1个。

  截至2013年12月30日,学校在校学生数为15361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8322人,专科生187人,研究生594人,留学生47人,港澳台学生10人,成人本专科生6201人。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占全校全日制学生总数的90.85%。目前,我校在编职工1370人,教师761人,具有高级职称403人,正高15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52名;云南省高校教学名师8人,名师工作室7个;同时拥有一批突出贡献专家、名中医和学术学科带头人。

  建校53年来,学校培养了3万余名中医药及相关专业专门人才,为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其中,云南省名中医36人中,我校毕业生24人,占66.7%;云南省优秀青年中医130人中,我校毕业生105人,占80.8%。学校2013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7.1%。根据我校对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4.23%。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张小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