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南医学 > 云南四大名医 >

“中医昆仑”吴佩衡:大剂附子起死回生(2)

  重用附子救市长独子

  1943年秋,昆明市市长17岁的独子曾道坚,患伤寒重症,在西山脚下范博士疗养院住院19日,但病情日渐加重,已请数医会诊,一致诊断为“肠伤寒”并有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可能,决定施用输血方法挽救。输血后病势不但未减,反而加重,群医宣告已无良策,准备后事。

  此时,著名西医徐彪南引荐吴佩衡为之诊治。吴佩衡到达该医院,已是晚间9时,询知患者病久,身已不发热,但腹中鼓胀,小腹疼痛,不时呻吟,小便短赤,大便有七八日不通,饮食不进,不渴饮,日夜眼不交睫,卧床身不能转侧。查见舌苔白滑而厚腻,脉弦紧,重按则无力而空。

  诊毕,分析认定病势危重,系伤寒坏病,病邪深入少阴之脏寒证,阳气内虚,阴寒太盛,寒水阴气内结为冰霜,腹内阴霾四布,发热虽退但里寒已极。二便不通,乃系阴寒凝结,真阳太虚,无力运行,非热结之证可比也,一线生阳有将脱之势,病势垂危,颇为费治。唯有扶阳抑阴温化之法,使在上之寒水邪阴由口中吐出,中下之寒水邪阴,由二便排泄使除,阳回阴退,方可转危为安。

  故拟仲景通脉四逆汤加吴茱萸、肉桂治之。并告知病家,倘若服药后发生呕吐涎痰或大便泻下切勿惊疑,为病除之兆,一线生机,可望挽回。

  处方:白附子160克,干姜30克,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茯苓26克,吴茱萸6克,甘草6克,葱白3茎。1剂。

  10月26日再诊:患者前日服上方后,旋即呕吐涎水碗许,系病除之兆。脉搏弦紧已退而转和缓,大便溏泻1次,小便解3次,唯小腹尚痛,时作时缓。缘病程日久,阳神太亏,里寒太重,虽已见效,然病重药轻,力不胜病,犹兵不胜敌,幸为气不喘,痰不鸣,手足温暖,脉和缓较有神,继以大剂扶阳温化,务使阳回阴退,渐可转危为安。

  处方:白附子260克,干姜60克,吴茱萸20克,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公丁香6克,茯苓30克,砂仁6克。1剂。

  10月27日三诊:患者前日清晨服药后,又呕吐涎水两碗,下午服药后又吐1次,大便泻利数次,均属“冰霜化行”,病毒邪阴由上下窍溃退。舌苔仍厚腻,舌质红活,面唇色泽亦转红润,体温如常,脉搏和缓较有神根,腹胀微痛,鼓胀已减去十之六七。大关已过,然病久阳神大亏,邪阴尚未除净,仍以大剂扶阳辅正主之。

  处方:白附子300克,干姜60克,肉桂16克(研末,泡水兑入),甜马槟榔6克(去壳,捣),吴茱萸6克,乌药4克,砂仁6克,茯苓30克。1剂。

  此后,吴佩衡抓住患者阳复阴退的关键转机,以大剂量附子(200~300克)组成的“大回阳饮”加味施治,温化上焦寒湿,温散下焦阴寒。由于阳气来复,若离照当空,阴霾四散,经大便排出体外;随着大便由酱色转为黄色,胃气得复,患者始有食欲。在肌表之寒湿亦经腠理排于体外,表里邪退,正气来复,病人因此而获生机,已进入坦途矣。

  历经11天,每天1诊,共11诊。病获痊愈,患者精神、饮食均佳,但形神尚弱。拟四逆汤加味1剂,继以黄芪建中汤、桂附理中汤及归脾养心汤善后调理10余日,精神渐复,出院回家休养。此后患者体质恢复如常。(吴生元 吴荣忠 吴荣祖 吴 华)

(责任编辑:张小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