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伤寒之湿温经验谈
时间:2015-11-06 15:08发布人:代叶丽 浏览:次
湿温病为外感病中一类,早在《难经·五十八难》有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热病,有温病,有湿温”,后世有关湿邪致病颇多见解。临床宜宗《素问》病机十九条,参看李杲《脾胃论》、叶桂《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薛雪《湿热条辩》等篇,结合临床经验而诊治。谨守“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之病机,依从古法古方,临证灵活加减加以治疗。
下面列举医案一则:
刘某,35岁,农民,2014年9月2日来诊。三天来发热达39℃,午后热重。身重头痛,恶寒,两下肢沉重尤甚,胸中痞闷,口不渴,其面尘垢如油,小便黄,舌苔黄白而腻,脉濡缓。
诊断:湿温(湿邪偏重)
处方:三仁汤化裁。
杏仁15克,白蔻仁15克,半夏15克,生薏仁50克,白通草15克,厚朴15克,滑石50克(包煎)等,每日一剂,水煎服。三剂热退而愈。
按:本例治验,功在辨证明确,用药直中标的。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但发热之因确非一端,有内伤、外感之分,外感发热中可有诸多外感病因之别,故中医辨发热,除在体温高低,更重伴发症状,即审症求因,而后审因论治。此案中但见发热恶寒三日,其发热有午后热甚之特点,故当首辨其当属外感还是内伤阴虚发热;阴虚发热虽有午后热甚特点,但多病势缠绵,必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症。本案患者则伴见身重头痛、下肢沉重、胸痞不渴、小便色黄,苔腻之象,辨为湿温之湿重于热证,以三仁汤治之。本案为湿温初起,虽有表证,只宜芳香宣透,虽有热像,不宜过用寒凉,以免冰伏湿邪。
湿温午后身热较甚,与虚劳的午后潮热相似,但与阴虚有别,切忌滋润养阴,误用则恋湿不去。湿温虽有中满不饥等证,但非食积停滞,误用泻下则损伤脾阳,反易使湿邪下注而成洞泻。此即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提到的湿温初起之禁忌。
作者:杨光济(大理州中医医院内二科)
- 上一篇:缓解视疲劳,您准备好了吗?
- 下一篇:肿瘤带来的呕吐,且看中医有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