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中医学
时间:2017-01-22 14:31发布人:李艳娅 浏览:次
在《岳阳楼记》中写下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范仲淹(989—1052年),不仅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而且对医学也很有见地,曾有过“不为良相,愿为名医”的名言。在他之后的数百年中,有些人弃政从医,颇有受到他这句名言影向后所做出的选择,不少医家还引用此名言为座右铭。
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时,对国事提出十条建议承包括廷立严密的任官制度、重视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播役等。他还有感于当时社会上医生少、水平不店、医疗事故多的现实,认为这是国家对医学不够重视所致。因此,他在给朝廷的奏议中写道;“《周礼》有医师掌医之政令,岁终考其医串以制其禄,是先王以医事为大,著于典册。”指出这是周代重视医学的体现。
范仲淹在《奏议中》,特别提到当时汴京(今开封)的医学状况令人担忧的实际情况:“今京师生人百万,医者千数,率多道听,不经师授,其误伤人命者,日日有之”。恳切建议“选能讲说距书三五人为医师,干武成庙讲说《素问》、《难经》等文字,召京城习医生徒听学、井教脉候及修合药饵。其针灸亦别立科教授,经三年后方可选试,高等者入翰林院充学生祗应。”这种做法,相当于现今由国家在首都举办的高级殴学讲习研究班,既设置医学基本理论、医疗、针灸、药学等科目的必修课程,还规定学习年限与选试办法,这对于提高习医者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以及选用高水平的医生,都很有裨益。他还认为,采取上述措施,“……不致枉人性命,所济甚广,为圣人美利之一也”。
从宋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国子监于翰林院选派任职尚药局“奉御”的名医孙用和、赵从古等人,到武成庙为学生讲授《素问》、《难经》及其他有关医著,使北宋的医学教育获得一次振兴,参加听讲学习者的医学素质也因此而大为提高。但是很令人婉惜的是,范仲淹对国事提出的十条革新建议,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与攻击,不久,范仲淹的参知政事职务被罢免,国家高级医学讲习研究班也随之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