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证不要惊,治疗分缓急
时间:2023-01-22 00:00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次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517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痉证属急症范围,因此,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扶正益损以治其本。
分证论治
1 邪壅经络
症状: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语,四肢抽搐,舌苔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方药:羌活胜湿汤。
方以羌活、独活、防风、藁本祛风胜湿;川芎、蔓荆子祛风止痛,则邪祛络畅,营和痉解而愈。
2 热甚发痉
症状:发热胸闷,心烦,急躁,口噤,骱齿,项背强急,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挛急,腹胀便秘,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泄热存阴,增液柔筋。
方药:增液承气汤。
方中大黄、芒硝荡涤积热,泄热以存阴;玄参、生地、麦冬养阴清热,增液柔筋。全方合用则热去津生,筋柔而痉解。若腹胀便秘者,加厚朴、枳实理气导滞。
3 温热致痉
症状:壮热头痛,呕吐,自汗,口噤,抽搐,角弓反张,甚则神昏,谵语,口渴喜饮,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透络,镇痉止抽。
方药:羚麻白虎汤。
方以白虎汤清热生津;羚羊角清热解毒而镇痉;天麻缓急止抽。方中可加银花藤、钩藤、丝瓜络、木瓜透络缓痉。
4 瘀血内阻
症状:头痛如刺,项背强直,形瘦神疲,四肢抽搐,舌质紫暗,边有瘀斑,脉沉细而涩。
治法:益气化瘀,活络止痉。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中麝香、老葱活络通窍;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可加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助活血化瘀之力。
5 气血亏虚
症状:素体虚弱,或失血,或汗下太过,症见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头晕目眩,自汗,神疲,气短,舌淡红,苔薄而少津,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血,缓急止痉。
方药:圣愈汤。
方中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益气以生血;四物汤养血活血,全方合用,气血双补,能温煦经络、濡养筋脉而止痉。
病案举例
刘某某,女,4岁。2010年4月24日初诊。诉抽动20余天。患者4月初即上半身抽耸,如呛逆状,就诊时即可见右肩前耸。平时出汗多,纳少,尿黄,夜晚喜俯卧。诊见脉细,舌红尖尤甚,苔白。证属心经热盛,脾虚有湿。治宜清心益肺,健脾除湿。方投导赤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味:生地15g,木通10g,甘草梢8g,竹叶10g,生甘草15g,浮小麦5g,大枣20g,夏枯草10g,钩藤10g,枳实20g,竹茹10g,焦山楂10g,云苓10g,白术10g。5剂,日1剂,水煎服。
7月14日复诊:诉上诊愈。近几天因外感(患儿母补述首次发作时亦系感冒所诱发)而有轻度复发抽动。汗多,夜晚俯卧,或翻动,有时遗尿。诊见脉细,舌尖红,苔中根白厚。治宜健脾清心,祛风生津。方投参苓白术散合导赤散加味:太子参10g,云苓12g,炒白术10g,炒扁豆10g,陈皮10g,山药15g,炙甘草10g,莲子10g,砂仁6g,苡仁20g,桔梗6g,大枣10枚,生姜3片,生地15g,木通10g,甘草梢8g,竹叶15g,钩藤10g,葛根10g,天花粉10g,羌活10g,神曲10g,白芍10g。5剂,日1剂,水煎服。
7月20日三诊:几乎无抽动,纳可,二便调,侧卧。诊见脉细,舌红,苔薄白。守上方,葛根、天花粉各加至15g。5剂,以善其后。
按:此小儿舌尖红甚,且汗多,尿黄,乃心经热盛之象,“子病及母”,心火引动肝风而致抽动,故投导赤散清心利尿,合甘麦大枣汤清养心肺,亦补脾气。余药中枳实、竹茹清热化痰,焦山楂、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钩藤息风。二诊时症状好转,因脉细,苔白厚,夜晚俯卧、遗尿,而改用参苓白术散合导赤散加味,重在调整小儿的脾胃功能,养气血生化之源,亦增强了驱邪的能力。
- 上一篇:肌肉越来越没力是怎么回事?
- 下一篇:儿童乙脑、流脑要防“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