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夫妇对岭南百草文化的影响

时间:2010-04-19 15:42发布人: 浏览:

    从南越王墓出土的熏炉、药臼、药杵、五色药石、羚羊角等药具药物看来,秦汉以前岭南医药已经开始发端,并与中原医学一脉相承,而以熏香防疫为突出特色。晋葛洪氏,为求丹砂而南下,结庐罗浮山,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医学与百草文化的发展。葛洪之之成就,为岭南百草文化注入了丰富的医学济世与道教道法自然的精神。岭南地处五岭以南,其所辖范围约当今之广东、海南及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由于岭南地兼山海,海洋气候和内陆气候交汇,气候炎热而湿润;适合多种药用植物生长繁育,因而也逐渐形成独特的百草文化。罗浮山百草油承载并且印证了这种独特岭南百草文化。

  从魏晋到南北朝,我国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乱,迫使人口大量南迁,中原医药随之带入岭南。岭南医学史上较著名的有:支法存、葛洪、鲍姑、仰道人等。葛洪是晋代著名的医学家、道家,丹阳句容人。葛洪幼年好学,不但习诵儒家经典,尤好神仙导养,道学得叔祖葛玄弟子郑隐真传。《晋书葛洪传》记载葛洪“赴广州师事南海太守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甚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炼医术。凡所撰著,皆精核是非。”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史上最具规模的南北医药学相互交流事件。时至今日,罗浮山民间善以百草油避秽除瘴,防蚊虫叮咬,仍归誉于葛洪。

  葛洪《肘后备急方》最先记载疟疾特效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汁尽服之”,是现代医药工业制造青蒿甲醚、青蒿琥酯的发端。《肘后备急方》载有l4条以常山为主药的方剂。现知常山所含生物碱的抗疟效价为奎宁的26倍。葛洪《肘后备急方》较早地记载风湿类疾病“脚气病”的流行病学。葛洪《肘后备急方》还最早完整记录了黑膏药的炼制过程,时至今日,罗浮山脚下民众仍能以麻油、黄丹按古法炼制膏药,其所治疾病,也以风湿骨病为主。葛洪的医学成就,为岭南医学打上了道教医学的的浓重特色。

  鲍姑,名潜光,葛洪之妻。父鲍靓喜方术,尚道学。后被征召,出任南海太守。鲍姑与父遂定居广州,并与葛洪结为夫妻。鲍姑受父亲与丈夫的熏陶,乐于学习医术,从医为人治病,尤以艾灸为特长,医名远扬,是我国医史中第一位女针灸家。她的行医足迹遍及南海,番禺、博罗、惠阳、罗浮山等地。地方府、县志均有记载。由于她周游四方、采药行医,济世活人,卓有成效,道教典籍把她列入“仙释”行列,称她为“鲍仙姑”,她所用的红脚艾称为“仙艾”,为她修井、建祠、建庙,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鲍姑的医术也有传人。据《罗浮山志补》有“鲍姑传于黄野人,乃稚川之徒”。这表明葛洪夫妇的道儒思想及其医学成就自有其传人。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人物陶弘景,便是在幼年即受到葛洪《神仙传》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