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数据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中药 > 中药方剂 > 方剂数据库 >

安神剂——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

  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 酸枣仁炒 二升(15g)  甘草 一两(3g) 知母 二两(6g) 茯苓 二两(6g) 芎? 二两(6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

  【功用】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虚烦失眠,心悸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

  【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肝血不足,阴虚内热而致。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虚烦失眠,心悸不安。血虚无以荣润于上,每多伴见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乃血虚肝旺之征。治宜养血以安神,清热以除烦。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以其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苓宁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共为臣药。与君药相伍,以助安神除烦之功。佐以川芎之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与大量之酸枣仁相伍,辛散与酸收并用,补血与行血结合,具有养血调肝之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本方与天王补心丹均以滋阴补血,养心安神药物为主,配伍清虚热之品组方,以治阴血不足,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然前者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伍调气行血之川芎,有养血调肝之妙,主治肝血不足之虚烦失眠,伴头目眩晕,脉弦细等;后者重用生地黄,并与二冬、玄参等滋阴清热为伍,更与大队养血安神之品相配,主治心肾阴亏血少,虚火内扰之虚烦失眠,伴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心肝血虚而致虚烦失眠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虚烦失眠,咽干口燥,舌红,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2.加减法:血虚甚而头目眩晕重者,加当归、白芍、枸杞子增强养血补肝之功;虚火重而咽干口燥甚者,加麦冬、生地黄以养阴清热;若寐而易惊,加龙齿、珍珠母镇惊安神;兼见盗汗,加五味子、牡蛎安神敛汗。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神经衰弱、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所致的失眠、心悸属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者。

  【附方】

  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甘草 三两(9g) 小麦一升 (15g) 大枣十枚(10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功用: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脏躁。精神恍惚,常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睡眠不安,甚则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淡红苔少,脉细略数。

  本方与酸枣仁汤均属滋养安神剂,均可用于治疗阴血不足之失眠不安。然酸枣仁汤重用酸枣仁养血安神,配知母、茯苓滋阴清热,除烦安神,故重在养血清热,除烦安神,适用于心肝血虚,虚热内扰之虚烦失眠,心悸,伴咽干口燥等。甘麦大枣汤重用小麦补心养肝,除烦安神,配甘草、大枣益气和中,润燥缓急,偏于甘润平补,养心调肝,主治心阴不足,肝气失和之脏躁,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之证。

  【文献摘要】

  1. 原方主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2.方论选录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 :“枣仁酸平,应少阳木化,而治肝极者,宜收宜补,用枣仁至二升,以生心血,养肝血,所谓以酸收之,以酸补之是也。顾肝郁欲散,散以川芎之辛散,使辅枣仁通肝调营,所谓以辛补之。肝急欲缓,缓以甘草之甘缓,防川芎之疏肝泄气,所谓以土葆之。然终恐劳极,则火发于肾,上行至肺,则卫不合而仍不得眠,故以知母崇水,茯苓通阴,将水壮、金清而魂自宁,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静矣。此治虚劳肝极之神方也。”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肝藏魂,有相火内寄。烦自心生,心火动则相火随之,于是内火扰乱,则魂无所归。故凡有夜卧魂梦不安之证,无不皆以治肝为主。欲藏其魂,则必先去其邪。方中以知母之清相火,茯苓之渗湿邪,川芎独入肝家,行气走血,流而不滞,带引知、茯搜剔而无余。然后枣仁可敛其耗散之魂,甘草以缓其急悍之性也。虽曰虚劳,观其治法,较之一于呆补者不同也。”

  【临床报道】

  酸枣仁汤对更年期综合征中以失眠为主要表现者,有显著疗效。张氏以本方为基础方,水煎服,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治疗更年期综合征52例。结果:治愈22例(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头晕目眩,身痛乏力等症状消失),好转25例(症状好转),无效5例(症状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为90.4%。[张慧霞.酸枣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52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9(20):2045]

  【实验研究】

  临床研究证明,给正常人服用本药,用多种波动描记器记录用药前后波动图,结果发现整个实验期间服药者入睡度、熟睡度及觉醒爽快感均较好。[大和田滋,等.酸枣仁汤对健康人睡眠脑电图的影响。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3;(6):368]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