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数据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中药 > 中药方剂 > 方剂数据库 >

温里剂——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汤

  出自《伤寒六书》

  【组成】 熟附子(9g)  干姜(6g) 人参(6g)  甘草炙(6g)   白术炒(9g)  肉桂(3g) 陈皮(6g) 五味子(3g)   茯苓(9g) 半夏制(9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香三厘(0.1g)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麝香冲服)。

  【功用】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踡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方解】本方证是由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所致。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受寒,故腹痛、吐泻、肢厥、神衰、脉微俱见;身寒战栗,唇指青紫,无脉乃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兆。治当回阳固脱,益气生脉。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组成。方中以附子配干姜、肉桂,则温里回阳,祛寒通脉之功尤著。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的痰饮。人参合附子,益气回阳以固脱;配五味子益气补心以生脉。麝香三厘,辛香走窜,通行十二经脉,与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则散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而无虚阳散越之弊。诸药相合,共收回阳生脉之效,俾厥回脉复而诸证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下利腹痛,脉微或无脉为辨证要点。方中麝香用量不宜过大。服药后手足温和即止。

  2.加减法: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者,可加盐炒吴茱萸,温胃暖肝,下气止呕;泄泻不止者,可加升麻、黄芪等益气升阳止泻;呕吐不止者,可加姜汁,温胃止呕;若无脉者,可加少许猪胆汁,用为反佐,以防阳微阴盛而成阳脱之变。

  3.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休克、心力衰竭等属亡阳欲脱者。

  【附方】

  回阳急救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黑附块三钱(9g) 紫瑶桂五分(1.5g) 别直参二钱(6g) 原麦冬三钱,辰砂染,(9g) 川姜二钱(6g) 姜半夏一钱(3g) 湖广术钱半(5g) 北五味三分(1g) 炒广皮八分(3g) 清炙草八分(3g) 真麝香三厘(0.1g)冲 功用: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主治:少阴病,阳衰阴竭证。下利脉微,甚则利不止,肢厥无脉,干呕心烦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六书》卷3: “治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疼,只恶寒,四肢冷厥,战栗腹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踡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迟而无力者,宜用。”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祛寒之剂》:“此足三阴药也。寒中三阴,阴盛则阳微,故以附子姜桂辛热之药祛其阴寒,而以六君温补之药助其阳气。五味合人参可以生脉。加麝香者,通其窍也。”

  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妙在更使以些许麝香,斩关直入,助参、附、姜、桂以速奏殊功,浅学者每畏其散气而不敢用,岂知麝香同冰片及诸香药用,固属散气,同参、术、附、桂、麦、味等温补收敛药用,但显其助气之功,而无散气之弊矣。此为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之第一良方。”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