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数据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中药 > 中药方剂 > 方剂数据库 >

祛暑剂——桂苓甘露散

  桂苓甘露散

  出自《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 茯苓一两(30g) 甘草二两,炙(60g)  白术半两(15g)  泽泻一两(30g)  桂去皮,二两(15g)  石膏二两(60g)  寒水石二两(60g) 滑石四两(120g)  猪苓半两(15g)

  【用法】 上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下,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3克),用如上法。(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 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方解】 本方主治既受暑热所伤,又有水湿内停之证。暑热内侵,故发热头痛;热盛伤津,则烦渴引饮;湿盛 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之证。治宜清解暑热与化气利小便并用之法。方中重用滑石清解暑热并利水渗湿为君。暑湿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故又配伍大寒质重的石膏、寒水石,以加强清暑解热之功,为臣药。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祛湿;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官桂助下焦气化,使湿从小便而去,以上五味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调药,既可助苓、术健脾,又可缓“三石”大寒重坠之性,使清利而不伤正,为使药。诸药配合,其奏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之功,使脾胃升降之机得复,则暑消湿去,诸证自愈。

  本方与六一散同为清暑利湿之剂,均可治疗暑湿为病。但六一散药仅两味,药力单薄,宜于暑湿轻证;本方是六一散合五苓散(见祛湿剂),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宜于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祛暑利湿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因本方清暑利湿之力较强,故主要适用于暑热盛、湿邪重之暑湿重证。若一般的伤暑轻证,或汗泻过多,气液大伤均不宜用本方。

  2.加减法:如暑热较轻,可减石膏、寒水石的用量,或去之以西瓜翠衣、芦根、竹叶代之;若水湿中阻,呕恶腹胀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若水泻暴注可去猪苓,减三石用量,加人参、藿香、葛根、木香等。

  3.现代运用:中暑、尿路感染而有上述证候者,可加减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6:“治伤寒中暑,冒风饮食,内外一切所伤,使湿热内甚,头痛,口干烦渴,间小便赤涩,大便急痛,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 里者。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