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您当前的位置: > 经典古籍 > 经典名著 > 黄帝内经 >

阴阳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篇(2)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结阳者,肿四支。
   
    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二升,三结三升。
   
    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二阳结,谓之消。
   
    三阳结,谓之隔。
   
    三阴结,谓之水。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阳虚,肠澼死。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一阴俱搏,十日死;三阳搏且鼓,三日死;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十日死。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