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

您当前的位置: > 经典古籍 > 古籍博览 > 温病条辨 >

《温病条辨》中焦篇 湿温(2)

    57.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
 
    按:《金匮》橘皮竹茹汤,乃胃虚受邪之治。今治湿壅遏胃气致哕,不宜用参甘峻补,故改用柿蒂,按柿成于秋,得阳明燥金之主气,且其形多方,他果未之有也,故治肺胃之病有独胜。柿蒂乃柿之归束处,凡花皆散,凡子皆降,凡降先收,从生而散而收而降,皆一蒂为之也,治逆呃之能事毕矣。
 
    〔新制橘皮竹茹汤方〕苦辛通降法。
 
    橘皮〔三钱〕、竹茹〔三钱〕、柿蒂〔七枚〕、姜汁〔三茶匙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温服,不知,再作服。有痰火者,加竹沥、括蒌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58.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再按此条与上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受邪,彼以分消开窍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
 
    〔一加减正气散方〕
 
    霍香梗〔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再服。
 
    〔方论〕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祇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59.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上条中焦病重,故以升降中焦为要。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
 
    〔二加减正气散方〕苦辛淡法。
 
    藿香梗〔三钱〕、广皮〔二钱〕、厚朴〔二钱〕、茯苓皮〔三钱〕、木防己〔三钱〕、大豆黄卷〔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薏苡仁〔三钱〕。
 
    水八杯,煮三杯,三次服。

    60.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前两法一以升降为主,一以急宣经隧为主。此则以舌黄之故,预知其内已伏热,久必化热,而身亦热矣。故加杏仁利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滑石辛淡而凉,清湿中之热,合藿香所以宣气机之不宣也。
 
    〔三加减正气散方〕苦辛寒法。
 
    藿香〔三钱连梗叶〕、茯苓皮〔三钱〕、厚朴〔二钱〕、广皮〔一钱五分〕、杏仁〔三钱〕、滑石〔五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