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

您当前的位置: > 经典古籍 > 古籍博览 > 温病条辨 >

《温病条辨》 中焦篇 风温 温热 温疫 温毒 冬温(7)

 
    23.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欬,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
 
    此治斑疹之禁也。斑疹之邪在血络,只喜轻宜凉解。若用柴胡升麻辛温之品,直升少阳,使热血上循清道,则衄。过升则下竭,下竭者必上厥。肺为华盖,受热毒之熏蒸则呛欬。心位正阳,受升提之摧迫则昏痉。若至壅补,使邪无出路,络道比经道最细,诸疮痛痒,皆属于心,既不得外,出其势必返而归之于心,不瞀乱得乎。
 
    24.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此斑疹下法,微有不同也。斑疹虽宜宣泄,但不可太过,令其内陷,斑疹虽忌升提,亦畏内陷。方用调胃承气者,避枳朴之温燥,取芒硝之入阴,甘草败毒缓中也。
 
    25.阳明温毒发痘者,如斑疹法,随其所在而攻之。
 
    温毒发痘,如小儿痘疮,或多或少,紫黑色,皆秽浊太甚,疗治失宜而然也。虽不多见,间亦有之,随其所在而攻,谓: 脉浮则用银翘散,加生地、元参。渴加花纷。毒重加金汁、人中黄。小便短加芩连之类。脉沈内壅者,酌轻重下之。
 
    26.阳明温毒杨梅疮者,以上法随其所偏而调之,重加败毒,兼与利湿。
 
    此条当入湿温,因上条温痘连类而及,故编于此,可以互证也。「杨梅疮」者,形似杨梅,轻则红紫,重则紫黑,多现于背部面部,亦因感受秽浊而然。如上法者,如上条治温痘之法。毒甚故重加败毒。此证毒附湿而为灾,故兼与利湿,如萆薢、土茯苓之类。
 
    27.阳明温病,不甚渴,腹不满,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黄。黄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受邪太重,邪热与胃阳相搏,不得发越,无汗不能自通,热必发黄矣。
 
    〔栀子柏皮汤方〕
 
    栀子〔五钱〕、生甘草〔三钱〕、黄柏〔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方论〕此湿淫于内,以苦燥之,热淫于内,佐以甘苦法也。栀子清肌表,解五黄,又治内烦,黄柏泻膀胱,疗肌肤间热,甘草协和内外。三者其色皆黄,以黄退黄,同气相求也。按又可但有茵陈大黄汤,而无栀子柏皮汤,温热发黄,岂可皆下者哉。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