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滋阴润燥法
1.常见证候
用于治疗脏腑津亏液耗所致的阴虚燥热证眼病。燥证常表现为视物模糊,眼内干涩,白睛、黑睛干燥,甚则黑睛星翳,畏光。全身可见鼻咽干燥,干咳少痰,五心烦热,消渴,大便燥结,舌质红少苔,脉细等。
2.常用方药
燥为阳邪,其性干燥,易伤津耗液,叶天士认为“燥为干涩不通之疾”,有内伤、外感之别。外燥由久晴不雨或秋燥伤人所致,内燥可因血虚、阴津亏虚,以及久病劳损等消灼津液,致津液亏损。本法用甘寒质润药物组方,发挥滋阴清热润燥作用,如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枸杞子、旱莲草、女贞子、龟板等。但针对不同的病因,治法、选方亦有不同,外燥以轻宣,如杏苏散、清燥救肺汤,内燥以滋阴,如养阴清肺汤、麦门冬汤、玉女煎等。
六、益气养血法
1.常见证候
用于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眼病,多为慢性内外障眼病,而兼有气血不足的全身症状者,如眼胞重坠、久视眼胀、黑睛陷翳日久不愈;或外观端好,目无神采,视物昏蒙,视盘苍白、视网膜出血、黄斑出血等。全身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动则汗出,面色少华,心慌心悸,爪甲淡白,舌淡,脉虚等。
2.常用方药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不能生血、血行无权,血虚气无所附。因此,若素体虚弱,脾胃生化之源不足,或久病虚损,气血两伤,或失血过多,气随血耗等均可致气血不足,目失濡养而发病。因气血相依,关系密切,故益气与养血往往同用,但根据气血偏虚程度的不同,要有所侧重。如睁眼乏力,常欲闭垂,舌淡脉虚者,偏于气虚,应以益气为主;若因失血或久病,头晕眼花,不耐久视,眉棱骨痛,心悸失眠,多梦易醒,舌淡脉细者,偏于血虚,应以养血为先。本法用甘平性微温之补血与补气药物组方,共奏益气养血之功,如人参、西洋参、黄芪、白术、山药、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阿胶等。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
七、益气升阳法
1.常见证候
用于治疗脾虚气弱,清阳不升所致的眼病。气虚下陷者常见胞睑下垂,视一为二,夜盲,视野缩小,青盲等。全身可见神疲乏力,头晕面白,脘腹坠胀,舌淡苔薄,脉弱等。也可用于眼外伤、眼球内异物由于眼压过低不能手术者。
2.常用方药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健脾益气是关键,常用甘平性温和辛散微寒药物同用组方,发挥益气升阳作用,如黄芪、葛根、升麻、柴胡、防风、羌活等。应用时要注意用药的配伍,在健脾的基础上加升麻、柴胡升举阳气,或配蔓荆子、防风、羌活升散,亦能起到升清明目作用。另治疗眼病要注意配以镇阴升阳法。因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才能生机常在,若清阳不升,则浊阴不降,上犯清窍可致眼病,此即《原机启微》在“阳衰不能抗阴之病”中所谓:“何以为治……镇阴升阳之药,决明夜灵散主之。”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助阳活血汤、人参补胃汤等。
八、疏肝理气法
1.常见证候
以用于治疗肝气郁结而致气机不调的一切内、外障眼病。肝气郁结常见眼胀痛、干涩,翳膜遮睛,目力减退或骤然丧失,或眼前黑影飘动等,全身可见情志抑郁或急躁,头晕目眩,胸胁胀闷,乳房胀痛,嗳气,月经不调,舌红苔微黄,脉弦等。
2.常用方法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开窍于目,若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肝气郁结则生目疾。治疗上应遵循“木郁达之”原则,顺其条达之性,开其郁遏之气,使肝气得舒,则目之玄府通利而目明,常用疏肝解郁、调理气机的药物组方,如柴胡、香附、青皮、佛手、香橼、川楝子、玫瑰花等。又肝郁日久,肝气横逆,则伐脾胃,肝病及脾,肝脾失调,且肝郁又可导致血瘀、血亏,故本法常配清热、健脾、活血、养血之品。此外,眼病日久,气血不畅,脉不和顺亦可致肝郁,故治疗慢性眼病过程中,也不可忽视调理气机,疏肝解郁。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疏肝解郁益阴汤等。
九、止血法
1.常见证候
本法应用凉血、滋阴、益气以及收涩等药物组方,发挥止血作用,用于治疗眼部出血。适用于各种出血症的早期,诸如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视网膜出血、脉络膜出血及外伤出血等。本法属急则治标之法,仅用于出血阶段,应用时要注意针对出血的病机。常见的病机有热伤营血,血热妄行;疏泄太过,血溢络外;气不摄血,营血漏泄;瘀血阻络,血不循经等,可选用凉血止血、收敛止血、益气止血、活血祛瘀诸法。若出血已止,而无再出血趋向者,当逐渐转向活血补血法,以促进瘀血的消散,以免导致留瘀之弊,使瘀血成为一种病理产物,造成眼内组织的破坏,或引起再次出血,尤其是诊断为血管阻塞引起的出血时更应注意。临证时,寒凉收涩之品不可太过,因其易致留瘀,故常于止血方中配伍活血化瘀之品,或选用兼有活血作用的止血药。
2.常用方药
(1)凉血止血法:用于实热证之眼部出血。如大蓟、小蓟、地榆、侧柏叶、槐花、白茅根、生茜草等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眼部出血性疾病。多由火热炽盛,气随火升,血随气逆,上犯空窍,或因火热炽盛,血热妄行所致。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病程短,出血量多,色泽鲜红。常用方剂有生蒲黄汤、泻心汤、犀角地黄汤等。
(2)滋阴止血法:用于阴虚火旺之眼部出血。如炒知母、炒黄柏、女贞子、旱莲草等治疗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迫血妄行而致出血。其特点是病势较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血色暗红。常用方剂有知柏地黄丸、滋阴降火汤。
(3)益气止血法:用于气虚不能摄血之眼部出血。如黄芪、人参、白术等治疗气不摄血的眼部出血,其特点是血色较淡,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量或多或少。常用方剂有归脾汤等。
(4)活血止血法:用于脉络瘀阻所致的出血,或眼部既有瘀血又有出血者。常配伍活血药与止血药,如血余炭、生茜草、三七粉、生蒲黄等。常用方剂有失笑散等。
(5)收敛止血法: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眼部出血,常与其他止血法配合使用。常用药如白及、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藕节等,常用方剂有十灰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