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临床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中药 > 中医临床 > 疾病临床 >

盆腔炎上身,就要这么治!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比较容易患上的一种疾病,患上了此病后,会给女性造成很大的困扰。因此,得了慢性盆腔炎一定要及时治疗,避免受到慢性盆腔炎更多的危害。今天小编为您介绍国家级妇科名家王国三教授辨治慢性盆腔炎的经验,且看且收藏吧。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体质虚弱,病程迁延所致,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劳动能力。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内服盆腔寒痛宁汤剂配合补气解毒煎灌肠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

  一、治疗方药

  1.盆腔寒痛宁内服

  组成:人参、苍术、白术、当归、白芍、川芎、云苓、炙甘草、川楝子、元胡、黄芪、炮姜、防己、陈皮、益母草。

  2.补气解毒煎灌肠

  组成:黄芪、防己、地丁、败酱草、蒲公英、红藤。

  二、病案举例

  胡某,女,25岁,干部。

  患者1991年6月24日因婚后1年不孕,在某医院妇产科行诊刮术。术后5天发热,体温38.5℃,小腹疼痛。6月30日在该医院门诊妇科检查,诊为急性盆腔炎,附件有炎性包块,准备住院治疗。患者因有工作任务,须回单位,但当天发热39℃以上,下腹剧痛,经治疗持续不退,又急转他院治疗。经住院治疗后高热虽退,但低热不止,该院妇产科欲行手术治疗,患者因婚后未育,不愿接受,要求服中药治疗,在该院服药半年余,病无著变。

  一诊(1992年12月29日):妇科检查,子宫轮廓不清,子宫颈上触到较大较硬肿物,活动性差,有压痛,附件均触不清。患者腹痛,腰痛,腹胀下坠,白带清稀,量多,味腥,偶呈黄色,大便溏,每日2次。舌胖,质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缓无力。治以内服盆腔寒痛宁煎剂,补气解毒煎保留灌汤。用药1个月后,白带明显减少,大便渐成形,腹痛下坠感消失,白厚腻苔转薄,脉渐有力。诊为慢性盆腔炎性包块。

  二诊(1993年2月2日):腹部触诊,子宫轮廓清楚,大小正常,可活动,轻度压痛,右附件肿物缩小到拳头大,质软,轻压痛,左附件稍有压痛。内服药及保留灌肠药稍加调整,再用1个月。

  患者3月初来院复查,诸症消失,肿物缩小如鸡卵大,活动好,无压痛,子宫及左侧附件正常,停药观察。

  1年后,见面询及,顺产一男婴。

  三、讨论与体会

  盆腔炎为细菌感染造成的较为广泛或局限性的炎症病灶,临床多因失治误治而由急性转为慢性,由实转为虚,由热转为寒,多属中医虚寒性“腹痛”及“带下”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由于余邪未尽,积于胞中,以致脏腑功能失调,冲任受损,寒湿瘀阻,脉络不通,胞宫血脉瘀滞,故而发为腹痛。寒湿困脾,脾运失调,水湿不化,浊邪流于下焦,伤及冲任,发为带下。正如《万氏妇人科》指出:“白带者,时常流出,清冷黏稠,此下焦虚损证也。”《血证论》亦云,“带脉属脾经,下系胞宫,若脾土先其失和,不能制水,带脉受伤,注于胞中,因发带证”“治宜和脾利水,治脾即治带,治带即治水也,以土制水而带脉自愈矣”。因此,笔者应用盆腔寒痛宁以补气健脾,温中燥湿,活血行瘀,平肝止痛。参、芪、炙草补气,二术、云苓、防己运脾除湿祛浊邪,归、芍、芎、益母草养血行瘀,炮姜、陈皮温中调气,川楝子、元胡与白芍为伍,柔肝止痛,又可防其侮土。

  慢性盆腔炎虽因失治误治而来,又以脾为主,由急转慢,由实转虚,由热转寒,最后变为慢性虚寒性疾病。但因病情复杂,终有虚中夹实,邪气未尽之虞,如见多量白带的同时,偶有黄色,故除内服盆腔寒痛宁之外,还用补气解毒煎保留灌肠。黄芪、防己补气健脾,除湿浊之邪,红藤、蒲公英、地丁、败酱草解毒清热,以除滞留之余邪,扶正的同时,祛除邪气。内服与灌肠结合,双管齐下,病药相合,丝丝入扣,取得慢性盆腔炎治疗的良好疗效。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