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习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中药 > 中医临床 > 经典研习 >

李致重:经典医著奠定中医科学技术体系(4)

  超越“经验医学”的迷雾

  什么叫经验,就中医来说,哪些是属于经验范畴的东西?应该说,经验是局部的、初级的、尚未完全融入中医科学与技术体系的临床医疗知识。经验讨论的往往是局部的问题,它不涉及中医学整体,也不涉及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全部。经验往往是初级阶段的认识,它处于认识的初始,是对事情可能性而非必然性的初步认识,远远没有上升到理论体系的高度。有些经验用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观念去解释,还有一定的距离;用经验的东西去说明中医理论体系的全部,还不具备这样的高度。

  长期以来,学过西医然后再接触中医的人,往往对中医的定位是:中医是一种经验医学。言外之意,中医没有基础科学和临床技术体系。近一百年来,学过西方近代科学的人看自己国家的中医学,往往也认为中医就是经验,或者经验医学。其实,在中医是否是经验医学的问题上,我们用不着责怪外行人,由于中医界自己没有认真研究中医的科学定位问题,直到今天不少从业中医的行内人也还常常对人说:“中医最宝贵的就是经验”,“用不着争论中医是不是科学,只要能看好病就是科学。”这些话,令人闻之而感到尴尬。

  1990年,以国家名义开展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也在强调继承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这里不禁要问,难道老中医药专家可贵的不是临床理论思维,而是一方一药的临床经验吗?如果把这些老中医全部的最可贵的东西都说成是临床经验,那中医不就是经验医学了吗?老中医一生最可宝贵的,是他的治学经验,这当然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如果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就是临床上那几个方,或者是他的用药习惯,这对名老中医来说是不公平、不公正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中医的科学定位没有准确、科学地把握,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社会上许多人也就跟随着用经验来定位中医。

  其实,经验不是中医的本质,中医本身不仅具有成熟的基础科学体系,而且具有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如果站在这个角度上看,临床经验是可贵的,但是把临床经验等同于中医的科学理论和临床技术体系,或者忘记了丢掉了中医的科学理论与临床技术体系,那就不妥了。

  在对中医经典的灵魂把握不牢的时候,鼓吹中医宝库如何丰富,高喊传统的医籍“汗牛充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面对丰富的中医古籍,如果不能站在哲学的高度,不能站在中医基础科学与临床技术体系的角度,就失去了理性的纲领,就抓不住重点,就会把所有的古籍,杂乱如麻地摆在经验医学的同一个平台上,那就有大问题了。单就“汗牛充栋”来说,它固然是宝库,但同时也很可能是包袱。因为在中医古籍里,记录一方一药的东西很多。这些方药如果没有被纳入理论体系,或者没有被站在理论高度去理解,而只盯在它的经验成分上的时候,“汗牛充栋”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前进的包袱。

  近40年来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汗牛充栋”的分量。这方面的不足是,偏重于对中医学概念从文字语词意义上的解释,忽视了对中医学概念产生的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理义诠释。从传统人文之学的层次划分上讲,文字语词是“小学”,哲学方法论才是“大学”,亦即理义之学。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重点是明理,而不是说文解字。这并非不需要文字语词的说文解字,而是建立在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的中医学概念范畴,才是构成中医学体系的细胞和组成部分。从逻辑学的意义上看,概念由语词组成,但是在学术体系里,文字语词是从属于概念的。事实表明,近40年来对中医古籍着重于文字语词意义上的整理研究,在振兴中医学术,保持发扬中医特色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增加了“汗牛充栋”的分量,并不能代替从“大学”意义的中医明理,并不能阻止中医朝着经验化方向的倒退。

  对于中医是否为经验医学这个问题,首要解决的学术问题是中医学的科学定位。当中医自身的基础科学与临床技术体系厘正之后,一切混乱局面,都将迎刃而解。如果到今天还讲中医是经验医学,那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中医的一大误解。如果社会上还是这样看待中医,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中医不只是活得太苦涩,而且真有一点悲哀了。(本文根据作者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座内容整理)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