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

您当前的位置: > 民族医药 > 傣医药 >

傣族传统医药基础理论的内容、作用以及临床应用(3)

  二、人体“四塔”与疾病的关系

  人体内以及人体和自然界之风、火、水、土保持了相对的平衡关系,人体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不会生病。反之,则各种疾病随着“四塔”的失调而频频发生。

  佤约塔,即风。风气在正常情况下,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相似于汉族中医学中之正气)如大便、小便的排出,食物在肠胃内的输导,以及正常的生理反射活动,如;打喷嚏等,都需要有正常的风气才能顺利进行。一旦风气失调,就会产生与风有关的各种病症。例如人体内风气不足,就会产生排便无力、大便难下、神乏倦怠、头昏耳鸣、消化不良、胸腹胀满等疾病;而如果风气偏盛,则又发生头目眩晕、头痛、神志错乱、抽搐拘挛、四肢末端震颤、行走困难、高热、神昏谵语以及各种疼痛病(傣语叫聋眩噻,或西里骂锚)。

  爹卓塔,即火。正常之火气,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动力”,人吃进的食物有火才能消化极收。火气充足,人体才能长得强壮有力,人类才能正常的生殖产育后代,新的一代逐渐长大,年老的一代寿终而去,如此一代代反复不已(相似于汉族中医学中之阳气的作用)。一旦火气失调,并将导致各种疾病。如火气不足,会出现头昏心悸、腰冷肢厥、腹泻腹痛、消化不良、阳痿不孕、月经失调、产育的小儿体质瘦弱、禀赋不足等病症;但是火若盛,又将导致人体发热、皮肤发烧、口干烦渴、多汗,或神昏谵语、神志不清、咽喉及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痈疽肿毒,或衄血、便血、尿血,下痢或大便燥结(傣语称为黄买)。在妇女可见经行先期、崩漏带下等病症。

  阿波塔,即水。水在正常情况下,有保护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如正常排出的小便、排出的口痰和鼻涕,散热出的汗液,帮助消化之唾液,皮肤损伤后的保护性渗出液,以及血液的循环等等。如果体内水不足,就会出现贫血、肌肤干燥、瘙痒、口干咽燥、发热、大便秘结等病症;但若体内水偏盛,则又会出现水肿、腹泻、身体疼痛、头身重着、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消化不良、痰湿咳喘、带下等一类疾病(傣语称之为害蚌哉献)。

  巴他维塔,即土。土在正常情况下,维持身体各器官的活动。如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心、脾、肺、肾等脏腑的正常功能,小肠与大肠的吸收、排泄功能等等。如果体内土气不足,就会发生纳食少、心悸、肌肉消瘦、筋骨无力、大小便失调等症状。但若体内土气偏盛,又会出现人体全身或局部僵硬、冰冷(傣语称之为害恼献)。或温觉消失,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腹痛便秘等症状。

  傣族传统医药理论根据上述四种不同的致病因素(可包括致病的内因和外因),把这四个不同病因取名定方,即“雅塔”。因风致病的用“佤约雅塔”,由六种药物组成;因火致病的用“爹卓雅塔”,由五种药物组成;因水致病的用“阿波雅塔”,由五种药物组成;因土致病的用“巴他维雅塔”,由三种药物组成。这些都是基础药方,可随症配伍其他药物,用四“雅塔”来调整体内风、火、水、土之平衡关系,而达到治疗目的。

  以上可以看出,四塔之偏盛与不足,均可导致人体各种疾病的发生。因此,为保障人体无病而健康的生长发育,关键在保持体内四塔的平衡,并尽可能适应于自然界(与自然界之风、火、水、土保持相对的平衡关系),不能违背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旦四塔失调,就应用药物的特性使其恢复平衡关系,以达治愈疾病的目的,即用“四塔”来调节人体的机能。

  三、季节与疾病的关系

  我国公历把一年之12个月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医药也根据这四个季节的划分来论述人体机能的变化、疾病的发生、防治的规律以及治疗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但傣医理论却与之不同。由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雨量足,湿度大。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就具有高温、高湿度的气候特点,而四季划分不明显。因此,傣族传统医药理论从千百年的实践生活中,根据傣族地区这种特殊的气候特点,把一年划分为三个季节(腊鲁挡三),即冷季(傣语为腊鲁脑)、热季(傣语为腊鲁黄)、雨季(傣语为腊鲁芬)。冷季为每年傣历的1月至4月,相当于公历的11月至次年的2月;热季为傣历的5月至8月,相当于公历的3月至6月;雨季为傣历的9月至12月,相当于公历7月至10月。在冷、热、雨三个季节里,均有各种不同的疾病发生,而在季节相交的前后一段时间里(傣语叫腊鲁朵岗),各有一些疾病发病率较高。比如在傣历的4月至5月间,即公历2月至3月份,是冷季与热季的交季的时期,腹泻、痢疾等病的发病率较高。在傣历8月至9月,即公历的6月至7月份,是热季与雨季的交季时期,疟疾的发病率较高。而在傣历12月至次年1月,相当于公历的10月至11月份,是雨季与冷季的交季时期,这一时期中伤风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发病率较高。

  为此,根据季节的不同,疾病的差异,每个季节用药均有偏重,都有一些固定的药方(傣语称为雅塔),用来防治不同时期发生的各种疾病。如热季多用苦味药物(傣语叫雅烘),以清热、解毒、凉血等。雨季多用涩味药物(傣语称为雅发),用以收敛、除湿等。冷季则多用辣味药物(傣语称为雅撇),用以散寒、温中、止痛等等。这些朴素的医药理论,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其更深奥的理论还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挖掘、研究,逐步充实提高。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