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您当前的位置: > 资讯政策 > 新闻报道 >

“中医外交”成中医药国际化重要推手

  外交发展对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医外交”日益呈现出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推手,11月24日,外交部前部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名誉会长李肇星,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2015年年会暨首届中医药的国际化论坛上指出,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要重视创新发展、中西医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共享发展,整合各个民族的中医药资源,用现代化手段推动其更好发展。

  据悉,本次论坛由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山东中西医结合大学协办,旨在推动我国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学的交流互鉴、人类共享、促进建设健康命运共同体,并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论坛当天还举办了各个地区中医药国际合作发展主题对话及“带一路”相关国家使节对话。

  据了解,作为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推手,中国前驻新西兰、瑞典大使、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主任委员陈明明;中国前驻古巴、厄瓜多尔、阿根廷大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副会长徐贻聪;国务院外办前副主任、中国前驻新西兰、菲律宾、津巴布韦兼库克群岛大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副会长黄桂芳以及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杨凯等专程组织了十几个行业专家,在26个国家担任过大使、历时进一年、数易其稿编写出《新形势下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与行动纲要建议》。《建议》指出,中医药的国际化“兼济天下”,中医药国际化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在海外某国家或区域零散的、局部的、随机的开展若干特定的中医药产品贸易、健康服务等交流与合作。中医药国际化应在国家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系统、全面、综合、可持续地在海外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发展,使国际社会能够认识、谈论、应用中医药并允许中医药存在,并由此推进与对象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合作。

  中医药国际化要重视“创新”

  “推动中医药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还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传播等各个方面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王志勇在论坛上表示。

  在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方面,王志勇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用全球眼光布局‘一带一路’战略;二是协调内外联动,在积极发展国外中医健康服务市场的同时,也要深化推动国内中医药健康服务新业态,共同推动中医药内外发展新局面;三是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发展中医旅游、中医养老等服务;四是坚持合作共赢;五是推动项目建设,启动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强,针对性强的重大中医医疗、保健、教育、贸易等项目,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更多国家的民众了解中医,享受中医,喜欢中医。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也有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表示,近年来,中医药的科学价值逐步受到各国医学界和各国人民的认可,比如中医针灸入选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尤其是近期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更是引发了全球对中医药的关注。

  何亚非说:“实现中医药国际化,海外侨胞是天然的桥梁和战略资源,近年来华人诊所在海外不断涌现,中医不仅成为了侨胞的谋生手段,也是为侨胞和当地人民提供健康保健服务的重要平台。因此国家高度重视侨胞健康服务工作,陆续推出8项海外惠侨工程,‘中医关怀’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主要内容包括组织中医义诊、开展海外中医师的培训,推动海外华人医院与国内医院的合作,加强与中医药行业协会的联系和合作,提升海外中医行业的水平,扩大中医药及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也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新华网常务副总裁魏紫川表示,新华网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网站之一,始终关注中医药产业发展及其迈向世界的步伐,针对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等重大规划及新闻事件,新华网都做出了及时深入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未来,新华网还将继续发挥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医药发展的成果,扩大中医药文化宣传,扩大覆盖面的影响,助力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