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兼镇静安神法治三叉神经痛

时间:2014-07-07 11:52发布人:高燕仙 浏览: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毫针治疗一般以分部近取和循经远取手足阳明经穴相结合,施用泻法,笔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镇静安神之法,配用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督脉的穴位,取得显著效果。

  治疗方法:取穴:局部取穴(患侧):第一支痛:攒竹、丝竹空、鱼腰;第二支痛:颧髎、巨髎、四白;第三支痛:颊车、下关、夹承浆。远端取穴(双侧):合谷、内庭。另加取人中、双侧神门、劳宫以镇静安神。针法:攒竹、丝竹空、鱼腰、巨髎、四白、颊车、夹承浆浅刺0.3~0.4寸,行雀啄刺;颧髎、下关直刺1~1.5寸,合谷直刺1寸,内庭直刺0.5寸,神门、劳宫直刺0.5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提插泻法,得气后均施于提插泻法,留针30分钟。疗程:10次为一个疗程,第一个疗程每日一次;第二个疗程隔日一次。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较为困难,临床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以解除疼痛为治疗目标,西医常采用镇静止痛之品,多暂时起效,但易复发且常有副作用及药物依赖。针灸治疗本病显示了较好的止痛作用。

  本病在中医属于“面痛”范畴,其病位在面,病因多为风邪夹寒或夹热上攻,基本病机特点是面部阳明经脉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

  经脉气血的运行与心和神有关。心主血脉,神能导气,气畅脉通,百病不生,反之心失主血之功能,神不能导气畅行,则会发生病痛,故有百病之始皆本于神之说。《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不明,使道闭塞不通”,不通则痛,可见疼痛的发生也与心神有关。且疼痛是一种感觉,是由神所感知,“心藏脉,脉舍神”“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均说明心为君主之官, 神明之府,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统领全身官能,各种感觉都受心的支配,疼痛的感觉是由心神所感知的,即“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另外“脑为元神之府”,说明经脉的神气活动与脑有关,即疼痛的发生和感知与脑也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机体对疼痛程度的反应与神的感知程度还有密切关系,正所谓“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

  故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之法,既要分部近取和循经远取手足阳明经穴,以消除病因改善气血运行,又要兼以治神,“调其神,令气易行”,以神导气。欲安其神,必以静之,镇静安神以心经、心包经、督脉经穴作用最著。

  神门是心经的原穴,镇静宁心,安神定志的作用显著,是治疗心神疾患的要穴。心主血脉,凡与心有关的血液运行障碍所致的病变,均可选用本穴 ,“经脉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标幽赋》),因此,取之既可镇静安神,又可理气活血祛瘀,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火穴,心包行使心令,故劳宫清心泻热的作用很强,临床常用于治疗口疮、口臭、龈烂之类病症。心为君火,其华在面,《证治准绳》有“面痛皆属火盛”之说,故取劳宫清心泻热,镇静安神。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督脉上行入脑,脑为元神之府,取之可以调督脉,健脑醒神;加之本穴针感异常灵敏,能走向头脑,因此醒神的作用很强。此外,本穴交会于手足阳明经脉,三条阳经相交,清热消肿作用显著,而阳明经布于面,取之多用于口、齿、面、鼻的风火热毒之证。处方中常选的合谷,取之虽多释为循经取穴之义,但正因为属于多气多血的阳明经脉,理气镇静安神作用强,故更是镇痛要穴。(赵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