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14种眼科疾病内治法,你不想都知道吗?

时间:2017-02-03 16:03发布人:蒋玉倩 浏览:

   导读在古代,可能没有明确的眼科,时至今日,中医眼科学已经成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世人皆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这扇心灵之窗却时常会因为眼疾而失去本来该有的澄明。面对眼疾,如何让我们的心灵之窗恢复该有的明亮呢?中医眼科学专家庄曾渊为您讲解14种眼科疾病内治法,且看正文!

  治法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的治疗方案,是组方用药的章法,它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辨证的核心是分析病机,论治的关键是确定治法。理法方药,法包含治法,是连接理(病机)和方药的桥梁,只有治法和病机一致才能做到方证相应。

  临证之时应该谨守病机,分清标本缓急,遵循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相结合的原则拟定治法,目前眼科临床常用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五轮辨证)和精气血津液辨证,针对这些辨证方法而有相应的证候病机,眼科常用治法分述如下。

  一、疏风清热法

  1.常见证候

  用于治疗风热为患的眼病。外感风热常表现为发病突然,胞睑红肿,刺痒疼痛,羞明流泪,眵泪胶黏,白睛红赤,黑睛星翳,瞳神缩小,眉棱骨痛,目珠斜视等。全身可见恶风发热,口渴咽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也可用于撞击伤目、真睛破损等辨证为风热外袭的眼病。

  2.常用方药

  本法应用辛凉发散、疏风解表药等组方,发挥疏风清热作用,如蔓荆子、菊花、薄荷、荆芥、防风、前胡、柴胡等。风性善行而速变,风热为患有风重于热或热重于风的区别,临床表现有目痒、目痛、目赤、目肿胀等不同的主症,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疏风清热方剂的运用也要有所选择。常用方剂有金液汤、驱风散热饮子、羌活胜风汤、银翘散等。

  二、祛风散寒法

  1.常见证候

  用于治疗风寒为患的眼病。外感风寒常表现为起病急骤,眼痛流泪,不能睁眼,泪液稀薄,眉棱骨痛等。全身可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鼻塞流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等。

  2.常用方药

  本法应用辛温解表药组方,发挥祛风散寒作用,如麻黄、桂枝、羌活、白芷、辛夷等。临证时,应根据寒邪轻重、有无夹湿进行加减。同时,可结合经络辨证选用祛风止痛药,如前额头痛,选用白芷;头顶疼痛,选用藁本;两侧头痛,选用柴胡;眉棱骨痛,可重用羌活;川芎为治疗头痛、眼胀要药,可配伍使用。常用方剂有四味大发散、明目细辛汤、除风汤等。

  三、泻火解毒法

  1.常见证候

  用于治疗火热毒邪所致的实热证眼病。火毒致病常表现为头目剧痛,畏光流泪,胞睑红肿,眵泪胶黏,溃烂生疮,白睛混赤,黑睛溃陷,黄液上冲,瞳神紧小或散大,眼内出血,突然视物不见,目珠突起,转动受限等。全身可见口干口苦,烦热,口渴喜冷饮,便结溲黄,舌红苔黄,脉数等实热之证。

  2.常用方药

  外感六淫、六气化火,五志过极、气郁化火,以及脏腑功能失调,邪郁化火,皆为本证常见病因,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毒为火之盛。《儒门事亲》强调目不因火不病,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火邪致病的普遍性,泻火解毒是眼病的重要治法,本法应用寒凉清热药组方,发挥清热泻火解毒作用,如银花、连翘、黄连、黄芩、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山栀、龙胆草等。

  四、祛湿法

  1.常见证候

  本法适用于湿邪外侵或湿浊内生所引起的眼病,临床常见胞睑水肿,睑重难睁,睑缘湿烂,胞内粟疮,白睛污黄,眵泪胶黏,黑睛雾状混浊色灰白,翳如虫蚀,视物变形,眼底可见渗出、水肿等。全身可见体倦身重,头重如裹,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闷食少,腹胀便溏,苔滑或厚腻,脉滑等。

  2.常用方药

  本法是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祛风胜湿或温阳利水等药物组成方剂,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瞿麦、防己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有外湿和内湿之分,皆可随经络上犯于目而发病。外湿可由居处潮湿、气候湿热等引起,外感湿邪常可夹风、夹寒;内湿不化可聚而为痰,湿浊久郁可化热、化火,其临床症状各异,选方用药也各有所偏重。

  湿邪夹风者,症见胞睑湿痒,或胞生粟疮,眵泪黏腻,涩痒不止,可兼见首如裹,身困倦怠,宜用祛风胜湿法,常用方剂为羌活胜风汤、正容汤等。湿与热并者,若上攻胞睑,症见胞睑红赤湿烂;若上攻睛珠,则致白睛污黄带红,或黑睛溃烂,眵泪胶黏或痛涩不舒,兼见胸闷心烦,口渴但不多饮,大便溏而不爽,苔黄腻,脉滑,宜用清热除湿法,常用方剂为抑阳酒连散、除湿汤等。

  内湿常由各种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液停滞所致。清者为液、浊者为痰。痰湿互结者,症见胞生痰核,眼前如黑花飘舞,云雾移动,或眼底病有渗出,苔厚腻,脉濡滑,宜用化湿祛痰法,常用方剂为三仁汤、二陈汤等。若郁而化火者,方用化坚二陈汤、温胆汤等。

  脾虚气弱者,症见眼睑虚浮,不欲睁眼,或眼底有水肿、渗出且难于吸收,可兼见面黄倦怠,身乏胸闷,少气懒言,大便溏泄等,舌淡苔白,脉弱,宜用健脾化湿法,常用方剂为参苓白术散、神效黄芪汤等。寒湿为患者,症见白睛有淡红结节,压之疼痛,经久难愈,或视物昏蒙,视瞻有色,兼见头目昏沉,四肢不温,身寒畏冷,舌淡苔滑,脉沉缓,宜用温阳利水法,常用方剂为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等。

  总之,湿之形成归咎于肺、脾、肾、膀胱及三焦功能失常,因此祛湿亦有三条去路:一是利用发散微汗的药物,使湿从上焦、肌肤祛除;二是利用芳香辛燥药物,从中焦化湿;三是利用淡渗利湿药,使湿从下焦,主要是使水湿之邪通过小便排出体外。此外,湿性重浊黏腻,易于阻碍气机,故常常配伍健脾理气药、温阳化气药,以达到行气祛湿化痰的目的。祛湿化痰药久用又有耗液伤津之弊,养阴药亦易留湿,临证时当处理好养阴与祛湿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