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数据库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中药 > 中药方剂 > 方剂数据库 >

清热剂——芍药汤

  芍药汤

  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 芍药一两(30g) 当归半两(15g) 黄连半两(15g)  槟榔 木香 甘草炒,各二钱(各6g) 大黄三钱(9g) 黄芩半两(15g) 官桂二钱半(5g)

  【用法】 上药口父咀,每服半两(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 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方解】本方证是由湿热壅滞肠中,气血失调,传导失常所致。湿热下注大肠,与气血瘀滞相搏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气机被阻则里急后重;湿热内迫下注,故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为湿热内蕴之象。故治宜调和气血,清热燥湿之法。白芍酸苦微寒,柔肝理脾,调和气血之功独优,故重用之,以止泻痢腹痛后重,为君药。湿热为致痢之因,故配苦寒之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而解肠中湿热毒邪,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泻热祛积逐瘀,既可助芩、连泻火燥湿,又可荡涤肠中积滞,使积滞除,瘀血去,下痢可止,此乃“通因通用”之法;当归柔肝行血,与大黄合用,又有行瘀之用;以木香、槟榔行气导滞,以调其气,与当归、大黄相配则气血两调而治便脓血,此即《保命集》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理。以上四药为佐药。辛热之肉桂配在苦寒药中是为反佐,能防止苦寒伤阳与冰伏湿热之邪,配伍活血药可助行血之力。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与白芍相配,又能缓解挛急而止腹痛,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其奏调和气血,清热燥湿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用,兼以“通因通用”及反佐之法,与一般纯用苦寒以治湿热下痢之方不同。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湿热痢疾的常用方。以痢下赤白,腹痛里急,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2.加减法:原方后有“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可资临床参考;本方在运用时,如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腻脉滑,兼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3.现代应用: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见有泻下不畅,腹痛里急,属湿热为患者。

  【附方】 黄芩汤(《伤寒论》) 黄芩三两(9g) 芍药二两(9g)  甘草二两,炙(3g) 大枣十二枚(4枚) 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功用: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主治:热泻热痢。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本方与芍药汤均治热痢,但本方的清热燥湿功效较逊,多用治湿热泄泻,大便不畅,口苦兼身热之证;芍药汤清热燥湿之力颇强,且能行气调血,多用治湿热痢疾,泻下赤白,腹痛里急,肛门灼热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夫痢之为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汪昂《医方集解·理血之剂》:“此足太阴、手足阳明药也。芍药酸寒,泻肝火,敛阴气,和营卫,故以为君;大黄、归尾破积而行血,木香、槟榔通滞而行气,黄芩、黄连燥湿而清热。盖下痢由湿热郁结于肠胃,不得宣通,故大便重急,小便赤涩也。辛以散之,苦以燥之,寒以清之,甘以调之。加肉桂者,假其辛热以为反佐也。此方盖本仲景黄芩汤而加行血调气之药。”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