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养生

您当前的位置: > 健康科普 > 健康养生 > 饮食养生 >

吃得好vs吃得健康,谁更重要?

   “饮食”与人体生命活动紧密相关。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方式,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中医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学家都十分强调并重视饮食保健。

  笔者通过多年结合临床对古代医家、养生学家相关“饮食健身”的学习体会领悟如下:

  一、关于“定食”、“定量”进食

  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提出“饮食以时,饥饱得中”,讲的就是吃饭要定时定量。《修真密要》中主张“食欲少而不欲顿,常如饥中饱、饱中饥”。这种饮食适量而止,常处于不饥不饱的节食理论,实则与现代医学认为适当节食可以长寿的观点相一致的。

  二、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人体经过一夜睡眠后,清晨早起,会感觉饥渴。此时宜进食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饮食,做好干稀搭配,才能保证上午精神振作、精力充沛;午饭宜饱,是因为上午劳动强度相对较大,为补偿半天的能量消耗,午饭宜丰盛一些;晚饭宜少,因晚饭过于丰盛、吃得太饱或食后不久即睡中,容易使人发胖或饮食停滞胃脘,引起消化不良,甚至会引起胃肠、肝胆等系统的疾病。

  三、不可暴饮暴食

  中医经典《内经》中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量,进食过急过快会使胃肠负担加重,易引起胃痛、腹胀、呕吐、嗳气等症状。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凡常饮食,每令节俭,若贪味多餐,临盘大饱,食讫,觉腹中彭亨短气,或至暴疾......”孙氏还进一步告诫道:“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这样的观点符合现代医学对脾胃虚弱等患者所主张施行的“少食多餐制”。

  四、轻松愉快进食

  古人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胃肠消化吸收,对身心健康有益。所以,应该在一个幽雅整洁的环境愉快舒畅进食。

  五、饮食不可偏嗜

  中医主张饮食品种多样化,五味调和、搭配合理,不可偏食、挑食会使某味太偏,以免影响健康。正如《内经》中说:“谨合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中医主张五味调和、不偏嗜的观点和现代“饮食平衡”的理论观点总是非常一致的。

  六、食宜温暖

  经典《灵枢.师传篇说》:“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也就是说饮食不要太热或太冷。胃喜暖而恶寒,凡饮食中的生冷、凉食皆宜少吃,以免损伤脾胃之阳,引起腹痛、腹泻等疾病。尤其是阳虚胃寒之人和老人儿童更应节制。大热则会灼伤咽喉、食管、胃脘。据调查,食管癌与长期喝滚烫的开水和很烫的粥有关。所以,老寿星孙思邈提倡“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七、食宜细缓

  宋代《医说》中指出:“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进食细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等可帮助食物消化,减弱胃的负担,促进消化吸收。唾液中的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消毒,并有防癌作用。另外,缓食能使胃、胰、胆等器官得到缓和的刺激,有利于均匀地分泌出消化液。

  八、食宜专攻,不宜分心

  古人主张“食不言、寝不语”,认为进食时应专心致志,有利于纳谷和消化。

  此外,中医还主张“食毕当漱口”、“饥忌浴”、“不可勉强进食”、“大饥勿饱食”、“大喝勿过饮”以及“饮食宜忌”等等。

  总之,养成良好、正确、规律而科学的“饮食观”,对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

作者简介

  张崇高:中医主治医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掌握较为系统而全面的中医理论知识,擅长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治内科、儿科、妇科、男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的疑难杂症,如:眩晕、心脑血管疾病、肝胆脾胃病及泌尿系结石,妇科月经病如带下、月经不调、乳腺疾病,男性不育,各类中老年人的风湿病、骨质增生症,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本人撰写的论文分别录入到《全国中医药论文荟萃》、《当代中医药论坛》等书中。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