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诊者,先别阴阳

时间:2023-01-22 00:00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253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中医学用阴阳这一对立统一的关系,来概括人体一切生理病理现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提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医圣张仲景认为:“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可见,阴阳在诊断学中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证有阴阳,其成因及其表现各有不同。如阴证可以概括为里证、寒证、虚证,多见于正邪两衰,抗病能力低下或疾病的后期;阳证可以概括为表证、热证、实证,多见于正邪两旺,抗病能力强或者疾病初始阶段。那么,什么是阴证,什么是阳证呢?

  阴证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一般而言,阴证必见一派阴寒之象,以身体畏寒、不发热、四肢冷、精神萎靡、脉沉池无力等为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为脏腑功能低下,机体反应衰减而形成,多见于年老体弱、久病,呈现出一些虚寒的证候。

  阳证

  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一般而言,阳证都有热象,以周身发热、恶热、四肢暖、烦躁口渴、脉数有力等为主要症状。由于脏腑功能亢进而形成,多见于体格强壮者、新病、初病,呈现一派实热的征象。

  中医诊病的根本就是阴阳辨证,同理,治病的根本也在于调和阴阳。中医通过分析症状的阴阳属性,就可以逐步辨清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病理变化转归的趋势,从而进一步区分整个疾病的阴阳属性。如疾病的位置在人体的浅表,疾病是由于人体阴阳物质或动能比正常偏多引起的(也就是中医说的实证),病人的体温升高或者自己感到身体发热(中医称为热证)之类的属性属于阳;与之相反的,病位更深、虚证、寒证则是属于阴。中医理论的很多治疗方法都是根据阴阳属性来制定的,阴阳学说贯穿了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也是中医学最基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可以这么说,阴阳辨证,绝对是中医辨证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前面提到的表里、寒热、虚实六种辨证方法。

作者简介

  梁志庆:云南中医学院2013级民族医药专业研究生,方向为民族医学基础理论与文献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