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跟名师、反复读经典、坚持做临床,是青年中医成长的必由之路

时间:2024-10-28 14:33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导语:青年中医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是中医药人才传承的生力军。青年中医要有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的自觉。不跟名师不足以成名医,不读经典、悟经典不足以成名医,不勤做临床不足以成名师!笔者自1994年进入云南省卫生学校中医医师专业学习至今,已从事中医药工作28年。结合此次学习,有以下几点感悟,特书写如下,希望对各位青年中医同道有所帮助。

  1.跟名师

  我毕业实习期间,有幸跟随吴荣祖、吴生元两位老师学习。我认为,跟名师学习是要长期性的,且每次老师出门诊都要跟随学习,这样不仅能观察到其用药的微妙地方,也能观察到一些长期复诊患者的疗效及老师灵活的辨证论治体系,在自己临证后就能快速进入医生的角色。

  2.读经典

  对于读经典,我的经验是要读原文,反复读,不断强化记忆。而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我对《伤寒论》下的功夫最多,所以在临床上,使用“伤寒六经辨证”也较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也会多次翻看《伤寒论》。

  2021年12月,我参加了云南省首届中医经典比赛,参赛前的2个月,我认真反复诵读《伤寒论》条文,久而久之就会将一些条文带入到临床问题中。比如:临床中一些胃肠道患者畏寒肢冷、四肢不温、喜温喜热、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胃肠镜大多未发现异常。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症状会被诊断为阳虚寒凝,治于“吴萸四逆二陈汤”。大部分患者效佳,但小部分患者腹痛、腹泻加重,我们会将之归为寒湿较重,阳气推动寒湿所致。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腹中痛,加附子一枚。”这是《伤寒论》第318条的内容,我在反复诵读之后,细回忆临床一些患者四肢冷、腹痛、里急后重、脉弦,与此条文相符,为里寒阻滞,阳郁四逆,使用四逆散加附子、薤白,患者症状很快缓解。一开始每天需服三次,之后逐步减量,患者病情反复减少;如果稍有反复,予上方再服1-2剂即可。

  这样的经历,让我不由得回想起与吴荣祖老师上门诊时对跟诊学生说过的一件事,他告诉我们,吴佩衡老先生80岁了还在读《伤寒论》,尽管他老人家对这些条文都能熟练背诵了,那为什么还要读呢?

  “每读一次伤寒论就有一次的收获。”吴佩衡老先生说。

  3.做临床

  吴荣祖老师曾说:“指挥过很多战斗的一线指战员,方是优秀的指战员”。可见,临床是一个中医医生成长的源泉,而构建中医临床思维是一个中医医生临床的关键。

  吴文笛主任曾在讲座中说:“我们要充分利用中西医的优势,把优势利用好,将其用在患者身上。不要有中西医门户之见。一个患者之所以选择中医治疗,是因为中医在这个疾病上比西医有优势;如果某个患者认为西医治疗比中医有优势,那么就应选择西医治疗,否则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这也是中医临床思维构建的一个方面。”

  我在临床中也遇到过相似的问题:

  2022年1月20日,46岁的患者许某,血小板减少20多年,平素表现为牙龈出血,月经量多,血小板一般在30-50mmol/L,已经到保山市、腾冲市多家医院血液科住院诊治,未能发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此前,已经找过很多中医诊治,病情未见好转。

  刻诊倦怠乏力、少气懒言、神色较差,考虑到患者从未做过风湿免疫相关方面检查,且神色较差,建议患者到我市某院行相关检查(我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目前在老院没有化验条件),检查结束再来抓中药。下午患者来电说,血小板仅13mmol/L,已经紧急入院输血小板治疗。抗核抗体谱检测:抗核抗体、抗双联DNA弱阳性,考虑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经治疗,现在患者血小板均在100mmol/L以上,长期服西药及间断服用益气健脾的中药,目前患者已无不适,折磨了这位患者20多年的病痛经过治疗得以控制。

  不可否认,相较于西医,中医治疗此病不占优势,要肯定西医在这一疾病诊治上的优势,故我们选择了中西医协同治疗。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不断探索此病的中医诊治或中西医协同诊治方法,通过不断的积累突破,或许原来不是中医诊治优势的疾病,也会转为诊疗占优势的病种,而病例的积累,科研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及途径。

  正如姜莉云老师所说:“几千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不需要小白鼠点头,但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优势,通过基础研究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证明中医药的疗效显着,就能更有说服力,说服更多的人,我们就会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