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芪汤
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 防己一两(12g) 黄芪一两一分(15g) 甘草半两,炒(6g) 白术七钱半(9g)
【用法】 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现代用法: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 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方解】 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性开泄,表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证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常用方。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2.加减法:若兼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胃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理脾;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以温经散寒。
3.现代运用: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文献摘要】
1. 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 方论选录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卷中:“风湿在表,法当以汗而解,乃汗不待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从腰以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芪、术、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于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己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迳去而病愈,故用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己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上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
【临床报道】
用防己黄芪汤加党参、黄精、山药等为基本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16例。结果:临床治愈14例,好转2例。[马知惠.防己黄芪汤加味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16例报告。河北中医 1985;(2):22]
【实验研究】
防己黄芪汤全方及其组成药物黄芪、防己、白术均能升高小鼠血浆心钠素(ANP)水平。其中防己黄芪汤及黄芪在灌胃80分钟后使ANP显著升高(P<0.01),防己、白术在给药100分钟后升高ANP(P<0.05)。根据各组小鼠血浆ANP含量升高的最显著时间及程度的不同,说明防己黄芪汤对ANP的作用并非其各组分作用的简单叠加。[富琦,等.防己黄芪汤及其组分对正常小鼠血浆心钠素含量的影响。吉林中医药 1998;(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