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基础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医中药 > 中药方剂 > 方剂基础 >

方剂学发展简史(8)

  清朝一代,未能留下鸿篇巨制的方书,但方剂学仍有若干特色和成就。

  首先,清代的方书,无意求其赅备,而趋向于由博返约。博采众家良方的实用性医方,便于诵读和记忆的入门方歌大量出现,并深受医药生徒和临床医生欢迎,盛行不衰,有的至今仍广为流传,使方剂知识进一步普及。各种验方、单方辑本亦不断增多,成为清代方书的一大特点。其中虽不乏质量平平之作,而数量却多达300余种。

  其次,清人继《医方考》之后,将制方理论、方义分析、配伍关系的研究大大向前推进,成绩裴然。除《医方集解》等实用类方书潜心于这些阐发外,尤其是医经学派对仲景方的推崇和钻研,直接促进了方剂释义的深入和实用化。如柯韵伯《伤寒论翼》所附“制方大法”,通过对《伤寒论》方的辨证、立法和制方的讨论;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关于方剂的六篇论文对方剂理论的发挥,都可谓新见迭出,至今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这一时期的众多本草,不再满足于药后简单的收载附方,而是将方融于论药之中,加以分析比较,从而改变了方药分镳的不良状况。黄元御的《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及周岩的《本草思辨录》等,名虽论药,实多解方。所有这些,足以说明清人阐释方义已然成风。

  第三,随着明末清初中药功效项目的确立,功效与主治含义的廓清,以及治法理论的发展,清代方书的书写格式亦出现了先言功效,后列主治以相对应的变化。方书的分类,也引入了按功效分类和按治法分类的方法。现代方剂学的雏形,于此出现。

  此外,清代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类书和临床著作中,如《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四库全书》、《医宗金鉴》、《温病条辨》、《医学心悟》等,有的在保存方剂文献资料方面,功不可没,如前述之《普济方》有赖《四库全书》转引而幸存。有的在发展方剂理论,创制新方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如温病学派的辛凉解表、清营凉血、息风潜阳、解毒开窍等治法,以及银翘散、清营汤、止嗽散、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阳和汤等,无一不是近现代方剂学发展的源泉。

  清代的实用性方书主要有《医方集解》和《成方切用》。

  《医方集解》,清初汪昂著。作者出于诸家方书但言某方治某病,“未尝发明受病之因,及病在某经某络……亦未尝发明药之气味功能,入某经某络,所以能治某病之故”的现状,为使方书不致徒设,选择“古方三百有奇,附方之数过之”,“先评受病之由,次解用药之意,又博采硕论名言,分别宜用宜忌”,详加论述。

  该书收录之方,组成不繁,凡“药过二十味以上者,概不选录”。大多切于实用,疗效肯定。各类正方在前,功用相似的附方罗列其后,主次分明,沿革清楚,加减有法,便于触类旁通。诸方以补养、发表、涌吐、攻里、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等功效为主,分为21剂。独辟蹊径,以治法、病因并结合专科用方,首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汪氏论方,其证候、病源、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治法,无不毕备,折衷取约,文字通俗流畅,为入门便读方书的佳作,流传极广。其后,吴仪洛兼取《医方集解》和《医方考》二书之长,予以删繁补要,收方1000余首,仍按汪氏分类法为主,列为24门,辑成《成方切用》,同样广为流传。

资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