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医说》

您当前的位置: > 健康科普 > 科普专栏 > 《青年中医说》 >

佤乡临沧的青年中医该如何发展佤医药?这3点很重要

时间:2024-10-28 15:02 发布人:赵春艳 浏览:

   2022年5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出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对此,青年中医应从学文化、读经典、做临床、跟名(明)师四个方面出发,努力提升自身实力,发展、传承中医文化。具体到佤乡临沧的中医青年应如何去做呢?

  一、增强佤医文化自信

  临沧是佤族的故乡,是佤族文化荟萃之地。在这片土地上,佤族人民繁衍生息,也在这一漫长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疾病观,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佤医药的诞生,对其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佤族医药的萌芽应该始于远古时代,当时佤族以狩猎为生,在与野兽搏斗中发生伤残,为求生存,原始的医学行为随之而产生[2]。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对本区域的动植物乃至矿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治疗手段。

  但由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佤族对医药的传承并没有相应文字的记载,对于佤族医药的考证,主要通过本民族的口口相传以及司岗里创世史诗中的记载[3]。例如佤族有一药叫作“猪胖菜”,主要用于治疗体质虚弱。最初是因佤族人放养的猪在野外觅食,吃了这种植物逐渐长得壮硕,进而被佤族人发现并食用,因此得此名。

  由此看来,佤族医药的发展轨迹与中医药比较相似,都是通过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逐渐积累而来。

  佤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旗帜鲜明的民族特质,其中原始风格得以大量保存,作为民族医药的“活化石”而存在,是我们研究人类医学文化与发展历程不可多得的素材[4]。

  因此,佤乡临沧的青年中医应当增强佤医文化自信,从传统佤族医药的实践与文化之中挖掘其蕴含的医学观念和方法,提炼出鲜明的佤族民族特色思想,大力发展特色佤族医药的同时,丰富祖国医学的宝库。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

  首先,承担临沧民族医药发展重担的青年中医师,不仅要熟读中医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着作,更要对佤医药的文化有所认识与理解,如佤医的“药食同源”“先解后治”“八气理论”,翻阅《司岗里传说》《佤族文化研究会论文集》《佤族历史文化研究》等佤族相关历史文化书籍,理解佤族发展的渊源,从中寻找佤医药线索。

  其次,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跟名(明)师、多临床,多向老辈医家请教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悟。

  笔者参加临床工作后,有幸跟诊沧江名医唐贞力教授,其善用复合治疗杂病,熟用民族药物,巧用药对组合,临床疗效显着,笔者受益颇多。同时,笔者也很荣幸地向佤族名医刘宝林老师学习佤族医药知识,其擅长经方治病,提倡用药不要方方面面,要抓关键,给人体以自然恢复的契机,刘老师常常叮嘱要多亲身采药,才能对药物有更深的理解。

  可以说,跟名(明)师是青年中医师少走弯路的关键。

  最后,佤乡临沧的青年中医的实践,除了坚持做临床工作,还要深入林间,熟悉药物的形态特点,并从中体悟民族医药的文化,最终在临床诊疗之中加以利用。

  三、科研与临床结合

  无论中医药,还是民族医药的发展,都需科研的促进。作为全新一代的青年医师,科研一定是依据中医药或本民族医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中医药或民族医药独特理论的指导,就是无源之水,是没有延续的。

  在临床诊疗中寻找科研思路,往往临床中的问题,就是“突破点”,比如:性功能障碍的患者,勃起功能不坚,中医认为是与肝、肾密切相关,但有时活血理气的效果并不理想。阴茎的勃起其实就像“蓄水池”,得有“供水”,“塞”得盖好,“泵”要工作,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就有新的思路诞生。

  临床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佤医药的发展正是需要立足于特色佤药的临床治疗,寻找民族特有的理论指导,进而推动佤医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加蕊. 傣药宾蒿和非洲马铃果的化学成分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现云南中医药大学),2013.

  [2]李文琦,张志华,吕旸,秦文杬烨,李文爽,和丽生.佤族医药的现状及发展浅述[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10):75-76.DOI:10.16254/j.cnki.53-1120/r.2019.10.026.

  [3]王志红,郑进,谢薇.民族医药宝库中的一块璞石——佤族医药简介[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03):56.DOI:10.19288/j.cnki.issn.1000-2723.2006.03.022.

  [4]艾健,庞益富,付新伟,王志红.自然环境因素对佤族医药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07):162-163.

资讯政策